山东发力农产品“冷链”物流 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015-10-05 11:14:00 来源: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齐鲁网济南10月5日讯(山东台记者 赵国伟)“冷链”是指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存储、运输过程中的腐变损耗。山东加快构筑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切实降低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保障农产品品质和居民消费安全,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广播《山东新闻》报道,眼下,正是秋菠菜上市的日子。在高密市咸家工业园种田大户张富国正在收割菠菜。他告诉记者,“收割的时候再损失一部分,卖出去收入的损失一两成,要是俺这里有冷藏库的话,如果岔开季节卖的话,收入还能增加不少。”

  数据显示,由于缺乏预冷,我国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在产地造成的腐损率在20%到30%,加上运输途中的腐烂变质,每年食品在流通环节的损失 就达到700亿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介绍,长期以来,冷链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产品出现了价高利薄的现象。他说,“现在出现了一个倒挂的问题,我们进口的肉比我们国内的肉还便宜,所以最先一公里的问题不解决,将来农民不增收的话,农民会失去种粮或者养牛的积极性。”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不断发展深入,生鲜电商正成为互联网企业竞相追逐的蓝海。山东省电子商务促进会会长冯希宁预测,到2018年我国农产品生鲜的交易规模 将达到1000亿元,届时生鲜产品的冷链运输需求量将超过50%,但是目前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冷链体系成为与支付、宽带同等重要的基础要素。冯希宁说:“农产品电子商务这边,其实如果没有冷链体系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空喊,要想真正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水果、蔬菜、海产品,真正不需要冷链的这种农产品其实不是很多,如果冷链体系不健全,包括仓储、运输,包括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这个完整的链条建立不起来。”

  在10月1号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第一次明确把食品的储存和运输写进条文,冷链物流也成为冷冻冷藏食品的必须配备。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为机遇,目前,山东互联网企业、冷链装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协同发力,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在青岛澳柯玛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师张震德正在调试公司开发的ICM智慧全冷链管理系统,今后,用户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对冷藏设备进行实时操控,企业也从装备制造商向制冷解决方案提供商跨越。张震德介绍说,“不仅可以实现对设备的温度、湿度、运行轨迹等设备参数的监控和控制,而且可以对立面存储的资源物品进行进销存方面共享信息的一个管理。我们可以全程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无缝隙监控。”

  目前,山东拥有低温储备能力超过580万吨,居全国首位,但独立核算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不到100家。日前,山东省启动省级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工程,培植龙头企业、提高智慧流通水平。将通过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物流标准化“三个结合”,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省物流配送效 率和仓储管理效率提高20%以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说:“政府要扶持最先一公里的企业出来,扶植他们去上冷链的设施,另外有些农产品可以在产地做储存。然后有政府来公益性投资,一个是做储存错季销售、一个是做预冷、做分级、做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