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银行委外投资规模扩大 债市、股市成投资重要标的

2016-05-12 10:01:00 来源:金融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利率下行下的资产荒仍在持续,而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也仍在继续增长,两者同时存在必然倒逼银行理财产品和自营类投资品种寻找新的投资出路,以满足客户对于相对高投资回报的诉求。如此背景下,近年来,银行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投资(以下简称“委外”)获得迅猛发展。 

  普益研究报告显示,去年以来,由于信用风险暴露叠加流动性充裕,大量资金追逐少量优质资产的压力下,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甚至国有银行都加入了委外行列。而银行加入委外行列的同时,通过与私募机构的合作,委外资金在债券市场和股市之间的进进出出则成为委外投资的“新常态”。 

  银行委外投资扩张迅猛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2月底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达60879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同比增长56.46%。2015年全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有46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186792只,累计募集资金158.41万亿元。在零售理财端,2015年给投资客户的年化收益在4%-5%之间,银行理财的收益是隐性刚兑的,而无风险收益一直在下行,对于银行来说,资金的成本与收益已形成明显的倒挂。 

  “2015年末,22万亿元的理财存量派生出的委外资金需求或已接近万亿元,2016年委外比例可能继续上升,结合理财规模增长,委外需求可能会达到2-3万亿元。”中信建投证券预计,2016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将进一步下滑,高收益资产的减少及到期对理财业务利差的挤压将更明显,理财对中(4.5%左右)、高(7%以上)收益率资产的追逐将更“饥渴”。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资金委外模式被银行普遍接受,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均有涉及此类业务。 

  委外资金瞄准私募机构 

  优质资产的稀缺仍在持续,信用风险的加速暴露也导致投向债市的资金有所收缩,但银行理财类资金规模依然不减,巨量的资金没有合适出路的情况下,委外投资获取相对安全的高收益便成为趋势。 

  实际上,银行早就启动了跟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的合作,但对于银行,通过理财吸收资金相对容易,但投资端受制于非标投资缩量以及债市投资的相对饱和,银行自身投资的优势已经没有太大空间,因而理财资金除了强化现有机构的合作外,急需合适的投资出口,而优质的私募就成了理财资金的重要出路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银行将资金委托给私募机构管理已经悄然兴起。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相对较早试水将资金委托给私募进行投资,而去年以来,各类银行也纷纷进入,特别是以城商行为首的一些中小银行,委托私募机构进行投资更是发展迅猛。 

  不过,业内专家预计,目前通过私募进行投资的资金占银行理财资金总规模的比例还不会很大,但由于理财资金规模巨大,其资金绝对量仍不容小觑。 

  此外,银行对私募的委外投资不同于委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进行的投资,银行跟券商资管的合作大部分属于通道业务,其执行操作的权限还是在银行。跟私募的委外合作完全属于主动管理型,银行看中的就是私募机构的实际投资能力,毕竟委外资金是银行理财资金或者自有资金,负债端的成本是银行的硬成本,所以银行对合作机构自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债市、股市成投资重要标的 

  银行资金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因而无论是银行的自营资金还是委托于券商、公募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投资于债市。据不完全统算,银行理财40%左右的资产配置在债券上。 

  然而,随着企业债务违约事件持续发酵,在持有相关债券的基金遭到投资者赎回后,各商业银行纷纷控制投资于债市的资金。虽然债市的风险相对稳定,但银行委外资金主要通过券商资管、基金专户这类市场化杠杆能力强的机构在操盘,所以一旦有风险波动,这类杠杆资金会选择撤离,尤其是银行资金。 

  此外,除受信用风险暴露影响外,债市资产供给也略显不足,并不能完全消化庞大的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因而债市资产供给的不足和巨量的理财资金从债市的退出必然导致理财资金寻找新的投资出路,而股市的持续下探释放的投资空间无疑让银行重新考量股市资产的配置。 

  不过,“由于受股灾影响,量难以放大,短期产品仍是以债为主。股债结合的新产品值得重视。”中信建投证券如此表示。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