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处罚“节奏”加快 已有超25家支付机构领到罚单
【热点】央行处罚“节奏”加快!已有超25家支付机构领到罚单
今年以来,央行严厉打击支付乱象,规范市场秩序。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跨境支付业务、未按规定审核接入商户背景、未按规定审核客户身份信息、超交易限额办理跨境支付、未按规定采集业务订单信息以及未按规定报送异常情况报告等涉嫌违规问题遭到央行重罚。随着整治行动持续深入,未来支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的各类处罚“节奏”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各类处罚已超过30次,超过25家支付机构收到了央行开出的罚单。与此同时,针对支付机构备付金的管理也在加快进度,今年以来备付金交存金额明显增加。第三方支付强监管态势仍将延续。
违法违规行为多发
从今年以来支付机构的“罚单”类型看,跨境支付违规问题受罚最重。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对智付电子支付有限公司开出巨额罚单,没收违法所得约1108万元,并处罚款约1453万元,罚没金额合计约2561万元。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也对智付支付罚款1590.8万元。
逃汇并涉及非法、虚假交易是该公司受罚的重要原因。外汇局的罚单显示,智付支付的违规行为包括违反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的逃汇行为,未按照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报表等资料。央行在公告中提出,智付公司为境外多家非法黄金、炒汇类互联网交易平台提供支付服务,通过虚构货物贸易,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跨境外汇支付业务。
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智付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检查境内网络特约商户的交易情况,未能发现数家商户私自将支付接口转交给现货交易等非法互联网平台使用,客观上为非法交易、虚假交易提供了网络支付服务。此外,智付公司还存在未严格落实商户实名制、未持续识别特约商户身份、违规为商户提供T+0结算服务、违规设置商户结算账户等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两单罚单,智付支付回应,将严格遵守人民银行相关规定,通过全员学法、支付系统升级、商户管理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优化内部管理,落实整改工作。
因跨境支付业务违规受罚的还有钱宝科技。今年1月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重庆市钱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处以190万元罚款,并对2名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处以2万元、3万元罚款。
据了解,2017年以来,相关部门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专项检查,暴露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展业中的“高危漏洞”。该专项检查结果显示,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跨境支付业务、未按规定审核接入商户背景、未按规定审核客户身份信息、超交易限额办理跨境支付、未按规定采集业务订单信息以及未按规定报送异常情况报告等涉嫌违规问题。
备付金交存加快
在屡吃“罚单”的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全额上交或将提上日程。
2017年1月份,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这意味着支付机构“吃利差、躺着赚钱”的日子结束了。
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规模增长迅速。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4月末,支付机构交存央行客户备付金达4995.04亿元,环比增加58%,今年1月份至3月份分别为1237.57亿元、2202.35亿元和3157.52亿元。去年这一规模未突破千亿元。去年12月底,央行要求自2018年起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由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
央行数据显示,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余额近3年增加了近3倍。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与此同时,挪用备付金、通过扩大备付金规模赚取利息收入的行为屡见不鲜,这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主业,更埋下了风险隐患。
“预计网联对接完成后,备付金全额上交将提上日程。”中信非银行金融团队首席分析师邵子钦认为,此前为了存款规模和利息收入,银行和支付机构没有动力切换至网联模式。今年备付金交存比例提升后,将挤压支付机构套利空间。
根据网联建设日程,今年6月30日支付机构与银行原有的直连模式将全部切断,网络支付交易全部通过网联模式转接清算。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网联平台试运行正常。今年一季度,网联平台处理业务57.75亿笔,金额2.02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6416.86万笔,金额224.68亿元。截至一季度末,网联平台已接入并启动迁移340余家银行以及100余家支付机构,成功交易金额近3万亿元。
行业整顿将继续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强监管态势仍将延续。
当前,支付牌照在续展时就严格把关。据统计,从2011年开始,央行陆续向市场发放了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随着牌照暂停审批,且对部分不合规机构不予续展牌照,《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第三方支付牌照减少到218张。
今年2月份,央行召开支付结算工作会议时,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强调,严厉打击支付乱象,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还要谋划做好更高层次的“放”和“服”工作,更好地发挥支付结算工作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5月1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再度强调,持续做好正本清源工作,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各类违规支付行为的整顿处罚绝不手软。
一位支付业从业人员认为,对于合规的机构来说,严监管是好事。过去,业内一些不规范的机构投机取巧、靠“钻空子”还能活得很好,这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现在,不合规的机构将被淘汰,这将有利于支付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未来,支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邵子钦表示,随着利差模式的终结,单纯依赖利息收入的中小支付机构将受更大冲击。易观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上半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两巨头占比合计35.2%,第三方移动支付占比合计93.1%。随着行业加速洗牌,这一比重将持续上升。
新闻多看点
合规才能走得更远
近年来,支付行业监管政策密集出台、“罚单”增多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的必然。
在支付行业发展的初期,相关政策包容性较强,这给了支付行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当前,无论是支付机构的数量还是行业规模与10年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飞跃。
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一些风险苗头相继暴露。一些支付机构偏离了提供支付服务的本源,甚至不惜违法违规,在行业内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环境。其中存在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如逃汇、挪用备付金等成为近两年监管层整顿的重点。
对于支付行业的严监管,有人表示担忧,认为相关措施太严厉,可能会损害支付创新。的确,创新与安全的“跷跷板”一直存在,达成平衡并不容易。但从长远来看,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生态的重构,当前最迫切的是明确规则。
近期,监管层不仅整顿的是行业单个重要环节,还着力从支付全流程重塑行业规范。在开出多个“罚单”的同时,央行针对备付金、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等问题都强化了监管,并完善了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如成立了网联平台等。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是支付行业当前发展阶段的最优选择,有助于形成行业良好的发展秩序,支付机构也应强化行业自律,在规范中谋求发展。
- 央行拟发布文件:遏制反催收、逾期修复、代理维权! 2022-10-28
- 首张市场化利率定价信用卡上市 广发天天利卡最低7折利率2021-08-10
- 央行“三招”约束高息揽储 控制银行负债成本2020-03-12
- 工具箱开启 货币政策加力逆周期调节2020-03-04
- 监管层力挺 中小银行支持政策将全面升级2020-03-02
- 中老两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合作协议2020-01-10
-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2020-01-08
- 基层央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2020-01-08
- 科学稳健把握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2020-01-07
- 央行开展60亿元央行票据互换操作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