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山东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2023-11-30 10:54:0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29日讯  “新六产”模式的“乘数效应”在齐鲁大地遍地开花;泰山九女峰片区19个特色村集体晋身“网红”;临沂开展“四雁工程”引导人才回乡创业……山东明确提出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1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齐鲁大地正是一片希望的原野。11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在山东走访,看到具有齐鲁风韵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图3

  买全球、卖全球,“新六产”更加有干头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无土栽培、水肥滴灌、放心农场……在兰陵垦源智慧农业产业园,占地超14万平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系目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玻璃温室,在这里产出的西红柿会直接运抵长三角的超市零售末端。

  有着“天下菜园”美誉的兰陵县委、县政府决策层,深知农业领域“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不断引导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低头耕地”到“抬头看天”,走有标准、有品牌、有管控的发展思路,让菜农和企业得以攫取高附加值空间。他们采用“公司+合作社+用户+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政府补贴”的形式,推动40多个农户实施产业深度融合、种养加一体化、农工商齐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即使是创造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农业沃土,也迎来一系列崭新的变化。借助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潍坊农业加速“买全球”“卖全球”,山东农民也将成为最早经受全球先进农业洗礼的“国际农民”,即使登上“世界餐桌”也不会怯场,山东农产品的出口份额稳居全国第一。

  鲁北大平原上,拥有百万亩耕地的德州市平原县,近几年走入乡间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家越来越多。当地逐步建立起开放型合作网络,减少企业家及村民的信息和认知不对称。三产融合从“1+2+3”进化到“1X2X3”的新六产生产格局,拉长了农民增收链条。

  生态美、环境优,新乡村更加有看头

  有轻歌曼舞、时尚惬意的酒吧,也有着有风格各异的街头彩绘。如果只看图片,不会有人会想到这是泰山西麓的小山村北张。这个泰安市岱岳区曾经的贫困村,现在已成为吸引全国各地网友前来“打卡”的新晋网红。

  距离北张村6公里之外的八楼村地处群山之巅,森林覆蓋率达到95%,前些年人口流失严重。如今,村里将村中土地、房屋集中管理经营,与资方联合打造高端民宿、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党支部+公司+农村的生态开发建设模式,吸引了人才回乡创业。

  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旅游富地”。地域相邻、产业相辅、优势互补的各村,串联成一个整体的发展集群。在泰山九女峰片区,像这样的特色村庄一共有19个,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群山之中,一条25公里的环山路将他们串珠成链,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搞“一刀切”,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高层次发展,努力把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下好下活。

图片1

  生活美、家园好,新农人更加有盼头

  2018年,正值乡村振兴大潮初涌之际,临沂兰陵率先提出“四雁工程”,并将此作为乡村振兴总抓手。为了引导人才回乡返乡,当地出台了贷款贴息、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11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放眼临沂全市,为吸引临沂在外企业家、专家、大学生等回乡返乡创新创业,临沂出台人才、用地、金融等优惠政策,2022年全市贷款补贴4000万元,撬动金融资金20亿元投入乡村,873人回乡创业任职。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山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聚焦“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培养形成百万规模的各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眼下的齐鲁大地,资本下乡团队、回乡创业团队、农村专业人才团队和新型职业农民相互激励,到处一片勃勃生机。

  进入新时代,农业少了“土味”、农民少了“汗味”、农村多了“韵味”。“新六产”的新型发展模式拉长了“增收链”;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度假综合体的建设让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旅游富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不断开拓和探索,让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奔头。(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胡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