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山东金改下一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2014-03-19 08:1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国经济时报:近日,山东省金融办发布了“山东省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的消息。联想到一年前,郭树清由证监会主席转任山东省省长,先是对全省金融经济密集调研,出台了“金改22条”,之后又从中央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空降金融人才到山东。这一年来,山东金融改革成效如何?你对山东一年来的金融改革如何评价?

  孙国茂:在我看来,2013年山东金融改革可用“成效显着”来概括。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统计数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金改22条”明确提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到“十二五”末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不仅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更重要的是,“金改22条”在明确了全省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同时,也明确了各项改革内容的责任人。从内容上看,“金改22条”体现出极强的专业特色,不仅目标与目标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而且整个文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金改22条”之后,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些与金融改革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与措施。事实上,刚刚成立的“山东省金融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也是“金改22条”的具体实施。

  同时,山东在推动地方金融业开放上也有一系列举措:启动农信社系统改革,组建全省农村金融发展公司;推动改制组建农商行,整合济南、枣庄等市城区机构,完成20家左右县级农信社改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民间资产管理机构和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加快组建省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建设地方金融监管平台;推动地方金融立法进程,起草完成《山东省金融发展条例》和《山东省民间融资监督管理条例》。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最近几年山东的金融业发展在全国并不突出,你认为制约山东金融的短板是什么?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孙国茂:在过去的10多年里,山东出台的金融改革方案和发展规划并不少,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提出的目标脱离了山东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没有跟上;三是政策目标责任没有落实。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山东经济增长一直靠投资拉动和制造业扩张,致使其经济结构很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从所有制结构看,山东经济主体是以“大钢”、“大煤”为代表的、具有垄断特征的国有经济,当然,也包括金融体系;在产业结构上,山东服务业占GDP比重一直在40%上下,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5个百分点。数字表明,山东金融改革与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相比,从起点上就不相同;其次,不论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还是京津唐地区,都有很强的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效应,而山东没有;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国家没有给山东金融改革试点的特殊政策,目前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两个国家级经济区的规划中都没有相应的金融试点政策——这恰恰是山东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最迫切需要的。山东金融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更多、更大的制度创新。

  山东金融业发展中最大的短板,我认为,就是各类金融人才的短缺。3月8日,郭树清省长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答记者问时谈到了山东金改,他说,“要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山东金融发展的难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山东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国有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制约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二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制度体系产生了明显的金融抑制;三是地方决策者长期忽视金融业的发展,山东金融业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金改22条”提到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山东如何发展直接融资,使企业顺利获得融资?

  孙国茂:“金改22条”第二条说,把股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股权交易市场。目前,省政府对位于淄博的齐鲁股交中心的建设十分重视,这使得齐鲁股交中心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平台。截至2014年2月,齐鲁股交中心已有挂牌企业300家,市值规模达到240亿元,累计融资超过100亿元,其中股权融资超过20亿元。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十二届人代会三次会议上,郭树清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更多企业改制、挂牌和上市,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山东要发展直接融资,首先必须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有所突破。但是,山东各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一直明显少于其他沿海省份。据我所知,目前在审的近100家创业板公司中,山东只有寥寥几家。去年12月,国务院49号文出台后,全国新增加“新三板”挂牌公司超过300家,但山东公司只有10家左右。因此,我认为,山东下一步要在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上狠下功夫。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具体谈谈你个人对山东金融改革的建议和观点?

  孙国茂:我个人认为,要实现“金改22条”提出的目标,山东金融业发展应当做到“一个重点”、“两个结合”和“三个突破”。

  “一个重点”就是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金改22条”提出的现代金融体系就是指能够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存在金融抑制。金融除了虚拟性外,它的另两个特征是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对山东而言,现代金融体系应当包括一个具有强大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目前,全国已经拥有31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根据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和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济南市的排名近年来呈下降态势,2013年排名为第20位。一个城市能否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关键在于金融产业和金融人才的聚集,山东省和济南市两级政府应出台更详细、更优惠的政策,不断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向济南聚集。为了有效实现金融机构向济南市聚集,省政府应尽快组建成立“山东金融控股公司”。

  “两个结合”,一是和党中央一直以来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通过金融改革,达到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二是和发展非公经济相结合。目前,以“大钢”、“大煤”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企业普遍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山东今后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都将来自非公企业和小微企业,落实“金改22条”如果能与发展非公经济相结合,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困难也将得到明显缓解。

  “三个突破”,一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上要有突破。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果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山东目前已建成齐鲁股交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应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在吸引企业来股交中心挂牌的同时,还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股交中心投资和交易;二是在发展民间金融和普惠金融方面要有突破。在国家尚未放开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要想增加金融机构非常困难。但是,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PE公司和阳光私募基金等类金融机构却相对容易,因此,山东应当在发展民间金融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三是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其实就是消除金融抑制。然而,消除金融抑制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所以我始终认为,地方金融改革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中国经济时报:山东金改的思路及经验能否成为金融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金改样本?有哪些借鉴性?

  孙国茂:我想这是肯定的。山东金融改革取得成功对于其它省份和地区必然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山东金融改革思路及经验可以成为金融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样本。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制度条件各不相同,完全照搬山东金融改革的做法未必有效。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首先必须消除金融抑制,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制度创新的含义。所以我认为,这种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方面。事实上,浙江温州、深圳前海以及福建泉州等金融综合试验区的示范效应也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