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盐业败走亚星化学 “双头”控股终结

2014-07-28 08:02: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4年7月25日这一天,对于山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盐业”)来说,无疑是低落及遗憾的。相比于2012年9月3日的高调入主,近两年来,山东盐业重组亚星化学(600319)的“如意算盘”可谓屡屡落空。最终,在亚星化学毅然走上油气开发之路时,山东盐业选择了撤离。

  25日晚间,亚星化学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接到控股股东山东盐业通知,其于当日减持公司流通股合计1577.9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减持后,山东盐业持有公司股份3945.3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5%,全部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

  至此,亚星化学近两年来的“双头”控股局面宣告结束。此前因陷入财务危机不得不引入“钱主”而共同管理公司的亚星集团,终于收回了对亚星化学的控股权。然而,面对主业连年亏损、跨国油气项目盈利不明等不利因素,亚星集团需要迎接的挑战不容小觑。

  赔本买卖

  自亚星化学23日复牌至25日,公司股价已接连走出3个涨停,25日收盘价涨至5.47元。相比受让亚星化学17.5%股份时的转让价格5.12元/股,山东盐业此番借亚星股价大涨减持的1577.96万股股份可谓“全身而退”。

  “在今年年初,山东盐业已经显露出退出迹象。如今放弃并列控股权,一次性减持5%的股权,便意味着,对于亚星化学这个壳,山东盐业已经彻底放弃重组计划了。不排除进一步减持,最终彻底退出的可能。”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表示。

  毫无疑问,山东盐业对当时深陷财务危机、巨额银行贷款纷纷逾期的亚星化学伸出“援手”,绝非单纯的股权投资,而是怀有深意的。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通过重组、收购、借壳上市等方式打造一至两家上市公司,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标,更是将它的战略意图显露无疑。

  同时,作为山东盐业此番派驻亚星化学的重要人物,孙树声在担任亚星化学董事长的同时,还担任山东盐业的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亚星化学常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陈宝国也长期在山东盐业工作,历任财务处副处长、规划发展处副处长、人力资源处处长等。该两人的进驻,也曾使山东盐业对亚星化学的重组预期被市场广泛接受。

  不过,就在山东盐业入主亚星化学作出的“一年内不改变公司主业”的承诺到期之时,亚星化学却面临着关乎生死存亡的“保壳”一役。

  然而,即便到了2013年12月底,其他ST股早已借助资产重组、政府补贴等方式解除暂停上市甚至退市警报时,亚星化学依旧毫无动静。

  “在‘保壳’方案的确定上,山东盐业可能更想推进重组事宜,但遭遇到阻力。”刘保民分析。

  当时,孙树声曾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让公司扭亏的措施有,但如何落实、怎么实现、能收到怎样的效果,我现在不便透露和置评。”亚星化学证券部原主任范铭华也意味深长地说,“这个主板的壳是肯定会保的,但问题是,保下来的‘壳’会是谁的?”

  最终,“保壳”方案并未诞生,亚星化学依靠2013年最后一天“降临”的巨额财政补贴脱险。而此后不到10天内,孙树声和陈宝国先后辞职,让市场猜测:山东盐业的重组计划已受挫。

  “对于山东盐业来说,这步棋显然是走错了。在与亚星集团的博弈中,山东盐业处于劣势。虽然凭借连日暴涨,此次减持股价略高于此前受让股价,但考虑到近两年的时间成本,以及亚星化学此后股价走势的不确定性,山东盐业无疑做了赔本买卖。”刘保民表示。

  质疑不断

  至于亚星化学日前披露的导致公司与山东盐业逐步分道扬镳的美国油田收购项目,连日来也不断遭到市场质疑。

  亚星化学此番收购的TR公司通过复杂的离岸关系间接持有SYNERGY OIL & GAS公司80%的股权,其核心资产是位于美国加州的油田(下称“LCW资产”),即亚星化学花了近10亿元买下加州190英亩LCW油田70%的权益。然而,SYNERGY公司自去年6月成立后至当年12月31日,亏损78.71万美元,可谓耗巨资买亏损公司。

  同时,公告显示,2012年10月,LCW资产探明总储量为261.54万当量桶(其中原油216.56万桶)。不过,SYNERGY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储量和产能提升计划,2014年起未来3年,已开发正生产储量(PDP)将分别达到500万桶、1000万桶和3000万桶。

  对此,行业人士表示,这个产能提升计划可行性存疑,“这么小的油气区块,哪可能采出这么多油。”

  因此,亚星化学在主业持续巨亏的背景下,此番跨国跨行业的转型之路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