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献智农业供给侧改革:政府需要改变价格政策

2016-11-30 09:01:00 来源:经济导报-山东财经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导报记者 曹凤芹 济南报道

  山东的农业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农业产值、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农产品出口等10个方面创造力全国第一。但是,近年来,山东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山东农业存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占比低、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务农人员偏大等问题。”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坦言,“如何促进山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山东农业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山东迫切需要清醒认识和详实研究的课题。”

  日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首届山东农业科技智库高层论坛在济南举行。专家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要提升农业竞争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适度规模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农业生产正在受到不断抬升的生产成本核心转嫁和不断走低的国际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王兴国表示。

  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农业收益不断下降。“三农”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与美国的生产成本比较,稻谷生产总成本比美国高出39.4%,小麦高出33.98%,玉米高出58.98%,这是生产总成本。从人工成本上差别就更大了。我们和美国相比高出737.1%,小麦高出702.95%,玉米高出2084.71%。

  王兴国以山东省小麦的平均生产成本为例,2014年是823.89元,亩均纯收入只有1180元,亩均净收入356.36元,相当于一天一块钱。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外出农民务工月人均纯收入2864元,平均每天95元。“也就是说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只相当于打工农民4天的收入,所以农民种地收益比较低下。”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能否实现农民的收益增加?王兴国向经济导报记者展示了一组山东省的调研数据。户均经营土地20亩以下的,亩均纯收入是490元;20亩-40亩的是397元;40亩-60亩的是362元;60亩-110亩的是480元;110亩-200亩的是310元;200亩以上的是277元。“这个数字说明户均经营土地超过110亩,效益就大幅度地下滑。如果靠盲目扩大规模来实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收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要适度规模经营。”王兴国认为,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像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使其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导力量。

  降成本提升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问题是农业供给侧问题。”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何秀荣以奶粉、大豆、玉米为例。老百姓不愿意买国产奶粉,是质量问题导致大家不信任;大豆生产缺口很大,是农业耕地资源不足,我们没有这么多的地去种大豆;玉米“三量齐增”,部分是结构性的问题,部分是竞争力的问题,“价格竞争力是最要命的,我们普遍是被价格竞争力被打败的。”何秀荣说,农产品问题上存在结构性问题,可以少种一点。最重要的应该是降成本,“因为只有降成本,你才能去提升竞争力,这才是我们农业面临最大最主要的挑战。”

  何秀荣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经济步入新常态,政府需要改变价格政策,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和收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有三个。”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东阳认为,一是供给品的开发,变成好产品,卖出好产品;二是供给链的构建,把产品增值销售出去,或者把消费者吸引过来,把生产和消费打通;三是供给地的建设,把农村越建越漂亮,把生活的地方、生产的地方、生态的地方统一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就是宜居宜业、安居乐业,就是要把我们的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王东阳说。

  “供给侧问题不能不考虑国际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认为,现在中国的农业问题仅从国内的调整看不太容易,需要从贸易的角度看。“因为国家主权的存在,使得土地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不能跨国流动。”唐忠表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农产品消费和世界各地农业的生产水平基本趋于一致。

  “交通的改善使得流通费用大大下降,生产成本可能就会决定自由贸易对谁有利。”唐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资源或者土地面积的差异就会左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这个差异如果只要不消除国界就无法解决,结果是人均资源量多的国家就会成为农产品净出口的国家。因此,需要在贸易领域采取相对更主动的措施,为国内改革赢得一些空间。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