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家战略,“龙头”带动开新局

2021-03-10 09:04: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正是一年春好处,东风又绿黄河岸。
  黄河,在山东蜿蜒千里,奔腾入海,哺育了齐鲁儿女,润泽了山东大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为山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年多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要求,科学谋划山东沿黄地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工程项目,主动对接沿黄兄弟省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十四五”期间,山东将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科学组织实施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提升半岛城市群能级,努力将山东打造成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大廊道、改革开放先行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高标准谋划,打造先行区示范区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坚持立足山东、跳出山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自身、协同推进,按照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绿色生态大廊道、文化“两创”大平台、科教创新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思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开展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普查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坚持项目化、工程化导向,推出重大事项、重大项目556个;推进跨区域合作,与沿黄8个省区会商确定了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7个领域近100个跨省合作事项。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哪里环境好,鸟儿最知道”。经过几年的治理,如今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每年有600多万只鸟迁徙、越冬、繁殖,成了鸟儿青睐的家园。
  山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加大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做好黄河三角洲保护工作。目前,山东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国控监测点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省控及以上断面有1/3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从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370种,去年又新发现白鹈鹕、火烈鸟两种珍稀鸟类。
  生态治理需久久为功。3月8日,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林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将实施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大力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打造济南—德州、滨州—东营黄河百里风貌带,增强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在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大廊道上抓落实见成效。
  “高水平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要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突出生态环境治理,突出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代表说,当前,东营正在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立法,开展河湖湿地连通、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防护等工程,力争加快建成陆海生态特色鲜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管理统一规范高效的黄河口国家公园。
  水是发展的命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尤其要注意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珍惜每一滴黄河水。”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王树理委员说,在黄河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地处下游的山东更加缺水,一定要把以水定城、以水定业的刚性约束落实到位,更加精细、有计划地用水,提高节水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
    对外开放新通道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全国31家开发区通过评审,其中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在转型升级方面表现突出成功入选。
  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沿黄地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产值前五的工业门类中,高耗能高耗水的炼油、化工、铝业、钢铁占了4席。一年多来,山东持续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2020年压减焦化产能729万吨,退出地炼产能1176万吨,完成技改投资4000亿元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0.2%,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沿黄地区产业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王海林说,“十四五”时期,山东将突出抓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坚定不移推动“三个坚决”落地,培育壮大“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积极争取获批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创新搭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
  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各地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形成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我们重塑产业发展优势,把生物医药作为首选产业全力打造,聚集和生发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力争到2025年,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生物医药港。”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代表说,在农业发展上,菏泽立足滩区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牡丹、芦笋、山药等优质特色农业,努力将种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此,菏泽正在对沿黄4个县区进行功能区规划,“比如东明县,如果各个乡镇都发展工业的话,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功能区规划后,这个县今后的工业区将限定在北部5乡镇,南部9乡镇全部作为生态保护功能区,力争节约用地,保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针对如何打造黄河流域文化“两创”大平台,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代表建议,山东应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建设沿黄生态文化带,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叫响我省黄河文旅品牌。
  提速基础设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十三五”期间,我省铁路、公路、水运、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基础条件。张新文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沿黄地区跨省交通干线的规划和建设支持力度,构筑铁路、公路等沿黄交通大动脉。
  “依托日照港和瓦日、新菏兖日两条直通港口、联接黄河流域20多个城市的千公里以上铁路通道,日照已与黄河流域这个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及基础工业基地形成了密切的经贸联系,成为了沿黄各地便捷、经济的进出海口。”围绕支持日照打造黄河流域陆海联动转换枢纽,日照市委书记张惠代表建议,支持提升以日照港为龙头、以瓦日铁路和新菏兖日铁路为两翼的交通运输体系能级,进一步增强“循环通道”功能。
  围绕打造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对外开放新通道,山东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放大黄河流域开放门户优势,积极推进与沿黄省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先行区。
    增强综合竞争力,
    加快提升半岛城市群能级
  今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济南、青岛城区人口均超过500万,进入特大城市行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山东加快提升半岛城市群能级,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按可比价格计算,2020年,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3.8%、3.5%和3.6%。
  全面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山东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北跨黄河进程,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支持青岛对标深圳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推动下,济南、青岛城市能级实现跃升,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40.91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青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00.56亿元,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黄河流域要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中心城市必然要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济南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雷杰委员说,济南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沿黄中心城市、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有条件而且应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山东正加快实施‘强省会’战略,省市一体化推进济南加快发展。当前,济南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人才聚集效应增强,陆海统筹立体交通体系加速升级,具备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
  同时,大力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了2个特大城市、9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75个小城市、1072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3万亿元,是沿黄7大城市群中唯一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
  “龙头”带动开新局,还需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势能,激发城乡融合活力。“下一步将加强联动协作,打破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统筹配置发展要素,以更大力度推动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代表说,除此之外,山东还将扎实开展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县建设,培育一批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中小城市,加快推进城乡要素、服务、设施、经济融合,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有序流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必将拓宽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吴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