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央行透露退出宽松政策意图 市场平静应对
鲁网8月3日讯 除了日本央行之外,美英欧三大央行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了退出宽松政策的意图。不过,相比2013年美联储首次释放缩表意图之后的市场波动与恐慌,目前投资者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退出部分宽松政策的前瞻指引反应却很平静。
今年下半年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大多数投资者的回答是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除了日本央行之外,美英欧三大央行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了退出宽松政策的意图。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2013年美联储首次释放缩表意图之后的市场波动与恐慌,目前投资者对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退出部分宽松政策的前瞻指引反应却很平静。
美联储在今年下半年缩表已成为欧洲市场上的一致共识。瑞银集团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明确的前瞻指引已经明确告诉市场,美联储将在9月份宣布缩表进程于四季度开始实施。同时,如果未来数据表明当前通胀疲软仅仅是暂时现象,12月份还有可能加息。然而,这一缩表与加息叠加的预期出现之后,市场反应平静。
对此,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全球战略咨询主管理查德·克拉瑞达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此次缩表已经历了近3个季度的吹风和前瞻指引,市场对此有所准备。同时,市场当前已经开始接受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就缩表本身而言,根据此前公布的缩表计划,即使缩表开始之后,美联储仍将在中短期内维持购债模式,这将压低市场潜在的部分错配风险。同时,考虑到前期缩表规模有限,市场对于本轮美联储缩表的初期反应并不激烈。
高盛集团认为,虽然当前市场对美联储撤出宽松政策相对镇定,但是本轮货币政策带来的市场波动尚未显现出来,市场对此风险的认知仍存不足。预计未来18个月内,缩表将通过长期利率渠道冲击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同时有可能波及其他市场。
如果说长期稳定的前瞻指引是美联储缩表市场影响有限的重要原因,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前瞻指引则没有那么条理清晰。在6月底的欧洲央行政策论坛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出乎意料地强调对于菲利普曲线的认可,认为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将最终提振通胀,中期通胀预期将稳定在目标区间内,欧洲央行有必要考虑货币政策正常化。随后,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普雷特则发出相反声音,称有必要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欧元区企业投融资和支撑通胀。在最新的欧洲央行会议发布会上,德拉吉也开始软化其态度,表示通胀不足需要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同时,未来将在秋季开始考虑缩减购债计划。
根据欧洲央行上述表态,市场难以确定其真实货币政策方向,这已成为伦敦金融城各大机构近期关注的重点。目前,各方相对一致的共识是,欧洲央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部分初始目标——解决通缩风险已经完成。欧元区通胀从去年一季度的零以下显著回升,今年上半年稳定在1.5%以上水平,这表明欧元区通缩风险已经结束。
同时,欧元区经济超预期走强已成为欧洲央行考虑缩减购债的重要基础面因素。最新欧元区失业率已经下降至8年来最低水平的9.3%;劳动力市场改善拉动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上半年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速不断上升,6月份达到2.63%;全球贸易环境的提振进一步改善了其外部需求。各方认为,上述有利因素在推升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0.6%之后,年内欧元区经济增速有可能升至1.8%。
此外,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正在面临设计框架限制。按照原有购债计划,各成员国资本额比重和各国国债余额上限均为33%。欧洲央行如果短期内不缩减购债规模,未来将在北方国家面临“无债可买”的尴尬境地。荷兰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主管尼克·科尼斯表示,6月份欧洲央行购买德债的加权平均期限为3.98,短期化非常明显;但7月份受到德国发行40亿欧元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影响上升到了5.3。这一变化突出表明,欧洲央行面临长期德债稀缺问题。
因此,各大机构一致认为,鸽派态度并不能掩盖欧洲央行近期公布其2018年缩减购债计划的方向。事实上,此次德拉吉关于“秋季判断未来购债计划”的表态被多数机构解读为欧洲央行将在10月底会议上公布相关调整计划。
欧洲央行此次之所以要以鸽派态度出现,各方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通胀不及预期,需要慎言退出宽松政策;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9月底德国大选的政治风险,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缩减购债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冲击。(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世界说】美经济学家及金融机构:美国通胀恐面临“过山车式”风险 停滞不前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2024-01-20
- 财经观察:“央行数字货币”破茧还有多久2019-12-19
- 央行连续17个工作日暂停逆回购 "锁短放长"倾向明显2019-12-13
- 多家央行提示低利率风险 全球持续宽松空间收窄2019-12-10
- 美监管机构对美元数字化立场出现新变化2019-11-12
- 美联储再降息 中国货币政策走势引关注2019-09-23
- 美联储9月再度降息预期加强2019-08-27
- 全球央行年会或成重要推手 “中国大妈”静候黄金更强2019-08-22
- 两大因素掣肘欧美日央行政策走向2019-08-09
- 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