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大咖共话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

2016-04-22 20: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2日讯(记者 罗燕)在企业金融化发展之中,民营企业金融化过程之中有什么样的挑战?一年一度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高峰论坛——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今天在济南拉开帷幕。会议首日,中国绿公司联盟趋势圆桌会——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举行,四位嘉宾就此就行探讨。

  以下为现场实录:

  王文京:

  非常有幸主持今天专题的圆桌会议。我先就是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参与这个圆桌会议的这四位嘉宾,朱云来先生是我们有丰富的这个金融企业实践经验的金融专家。曹仰锋先生是建业集团首席人才官。王航先生是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张博先生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除朱先生,三位老总都在各大企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或者和金融相关的业务。我们圆桌主体叫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我们知道在最近几年对金融企业来讲,有两个方面的这个发展可能是对我们所有民营企业影响和改变最大的。第一个大家都是现在很熟悉的,就是互联网化。就是互联网+使得我们所有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全面走向互联网化。那么第二个对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大的就是金融。就是我们民营企业已经进入到一个金融化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那么这个企业的金融化发展包括这个通过金融的这个资源和要素,企业金融来支持企业的产业发展,以及包括一些企业直接去从事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那么在企业金融化发展之中,我们作为民营企业金融化的这个路径是什么?企业金融化过程之中都有什么样的挑战?还有就是有些什么成功案例?那么下面我们就请这个四位老总专家,来跟大家分享他们的观点。朱先生您先来。

  朱云来:

  其实不应该我第一个来讲,因为我相信其他几位老总他们直接的实践经验更多。如果要讲这个企业的金融化,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看有两层意思,一个对一个民营企业,我假定以实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过去的系统发展也许中国的经济也许经过比较相对高速的发展,那么他的机会应该说总体也不错,发展很快,实业做好,主业做好,金融就不显得那么重要。随着金融的发展逐步的深化,也出现了系统性的一些问题,竞争的环境越来越严厉,从企业发展生存的这个角度,从这个竞争,加强竞争力的角度,那么金融显然变成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怎么做好企业的这个金融方面的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过去中国经济的框架结果比较简单,在未来的竞争中会越来越大。企业最通常的财务或者融资,以至于到一定程度的投资,这些还是需要有很多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体系来进行。那么第二层意思,这个投资,我觉得现在可能这么热闹也许跟后面那一层很大,就是说过去这一段时间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一直迅速的货币扩张,迅速的信用扩张,迅速的发展,直到最新的一个数字出来,就是4月15日刚刚出来的这个2016年第一季度,我们的GDP是差不多17万亿,按照这个数字披露6.7的增长率,实际上相当于新增的GDP是一万亿左右不到,差一点。但是同期,货币增量,货币发行总量增加了多少呢?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猜?有人说两万亿,是六万亿。几乎是6比1的概念,可想而知这么多的钱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那么可能有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就会看到这种问题,在实体行业里面,其实挣一分钱真的不太容易,可能这个价格受到压力,竞争越来越大。然后甚至人工成本也在提高。但另外一方面,这个外面的钱又很多,所以有些人等于说是我重新另外开辟了新的主业,就是搞金融了,过去做实业的企业,现在都想玩儿一玩儿金融。

  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也是很现实的事情,另外有些人看到一些早动的人似乎有早期成功的经验,所以免不得要动心试一试。我个人认为就是说这个可能金融主要是两个方面,可能后面一个方面是更严重,但是其实我觉得从长远的来讲,其实还是应该前面一个方向更是我们这个所谓企业金融化的核心。短期也不能不考虑,毕竟你是生活在一个县市的经济之中,现实的市场,如果有机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就是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和把握。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好像是一个悖论,为什么实体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但是投资越来越火爆,我想待会我们的其他几位嘉宾都是是管钱的,他们可能讲的比我更真切。

  谢谢!

  王文京:

  谢谢朱先生。下面请王总,谈一下您的观点。

  王航:

  我们几年以前,我们曾经研究在怎么发展,提出一革干不年轻化,业务互联网化,业务国际化,最后一个提业务金融化,那个时候心里很嘀咕,到底这个金融化怎么说?大概在四年前吧,那个时候觉得金融化这个词好像在我们实业界有点妖魔化,我们是造血者,变成西学鬼。

  朱云来:

  我们的钱多了40万亿。

  王航:

  企业的金融化,我理解企业打造自己金融运作的船团队控股金融机构,把自己的业务跟金融做一个结合。这里面宏观和微观的背景都有,刚才宏观背景朱先生讲到这个大量的货币发行,同时又大量的货币从生产领域,或者服务领域跑出来,因为生产领域,服务领域容纳不了这么多货币,所以金融化,又变成一个新的创富的平台。从微观来讲,就是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以后,做生意的方法也在变化,所以慢慢开始金融化或者金融深化。我自己的感觉,这个民营企业投资这个金融有这么四个阶段,或者四个主题。第一个阶段,自己实业发展,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因为没有信用,没有评级,怎么办?就自己打口井,自己投资一个小银行,投资一个信用社,然后用这个金融钱支持自己的主业。虽然这个钱来支持了实业,但是一定程度上,瓜田李下,有时候民生受到影响。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企业积累以后,自己做一个财务多元化,做一个资产的配置,把钱放在一些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比较好的,显然金融机构,那个时候高度垄断,有拍照垄断,收益性很好,流动性也不错,安全性,各家监管机构在帮你看着,安全性也很好,是做一个资产配置的一个渠道。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逐步生意不好做了,必须为你的上游、下游提供信用支持,就是所谓供应链金融。大家我们行业里面来讲机翼里(英文),下游的(英文),只有上下有一个供应链金融以后,才把游戏规则拉拢了,把产业链拉成价值链,拉有吃账期,下游不给力,这个生产不能实现稳定持续的生产,这个时候以我们为例,我们也做担保公司,做保理公司,我们财务公司开辟消费者信贷的业务,让我们的这些合作伙伴,让他们得到流动性的支持。这个可能是民营企业做金融,这个产融结合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生产进一步过剩,这个时候进一步过剩以后,你在你自己原有领域做投资,把自己的资本还是体现成一个生产资本,产业资本的属性就比较难了。很多的企业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就是叫做资产管理。这个时候我觉得才是一个真正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真正的阶段。

  我自己的观点认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老说融合协调,其实他们的逻辑不一样。从产业资本来讲,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投什么,把钱花到把生产要素聚齐,为了发展。从金融资本来讲,属性是保值增值,跨国家,跨周期,跨货币,跨品种,跨产品,找到一个保值增值,通过各种各样的安全的交易机构的设计,来使这个钱稳住。因为本身从生产领域出来了,它是在出来以后,在外部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呆着。我们的投行,为产业家服务,为他们寻找标地,为金融服务是创设资产,他们要的是每个资产呆下来,所以差异还是很大的。我认为这是在企业,我们金融深化到一定的地步,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认知。

  刚才文京董事长,讲到有什么新的环境和风险。我认为实体企业做金融以后,特别是投资金融机构以后,在过去治理自己的企业时候有几个不一样的地方:

  金融机构往往股东是多元化的。第二高度依赖于专业化的管理层,或者知识经营的。第三因为品牌,因为知名度会积聚大量的社会资源也会带来大量的诱惑性的机会。第四个面临着强监管,而这个监管又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些东西都会对过去的产业资本,自我治理的过程里面,到这个阶段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股权高度的分散化,会造成搭车效应。有的股东负责,有的股东不负责,负责的股东得到什么回报,什么激励,这个时候又有合谋的效应,股东和管理上和外部的合谋,这些可能都会带来一些治理上的大家的压力或者担心。在这种要依赖高度的这种知识经营阶层的时候,要么有内部人的控制,要么有可能带来内驱力不足,不是由企业家精神引领的,这中间有度的把握。在大量的机会面前,过去的企业都是发展动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展,在机遇里面,有没有有效的内控机制、文化这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国家环境里面的这种监管的这种不稳定性,这个有的同志讲的苛刻有点,有的有随意性,这个可能都会对你的金融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当然这个也会对这些产业资本家,进入到金融这个领域还要挑战,更多的从的过去这种更多的扎在微观认知上,这个时候要更多的有宏观的视野,刚才朱先生提到,你要不看GDP,不看M2,不看美国数据,不看欧洲的数据,很多的东西部是金融资本家,还是产业资本家。

  第二个在和专业的知识阶层,金融阶层合作的过程中,更多的靠文化和机制驱动自己的企业,而不是靠过去老板的成本意识,自己的这种对细节的这种把握来对这个企业进行好的管理。更多的是和外部的股东或者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这个可能都是对既有的产业资本,或者产业企业家原有的企业家精神,可能要提升这些点上,也是一些瞒重要的。这个简单而言,就是个人的看法,就是这个企业的金融化是大势所趋,宏观微观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一系列,从产业资本家到金融资本家认知上的一些提升的这种需要和必要的过程。这个也是重要的一课。谢谢!

  王文京:

  谢谢王董事长。刚才两位嘉宾都讲企业金融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朱先生讲就是在企业金融化发展的两个类型或者是两个形态里面就是利用金融的资源和金融服务发展主业,这是更主要的,也是更重要的,是更长远的。当然我们讲的金融化发展,也包括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自身进入到金融服务业去发展。那么刚才这个王航董事长结合他自身的实践,就是把企业,一个原来做实业的企业,怎么进入到金融服务业这一块的发展,包括你讲的也是两个层面,怎么利用金融发展你的主业,当到了一定的程度,跨入到,自身进入到金融服务业的时候,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把它进一步细化了,这个经验也是很好的。下面我们请张总,也是金融专家来分享他的观点。

  张博: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论坛。今天主题是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民营,一个金融。 我本身在民营企业的金融版块从事服务工作,关系还是很密切,我谈一下自己这方面的体会。

  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金融是一个资金人才高度集中的阶段,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在资本实力,人才激励,不能进入到金融阶段。但是刚才朱先生提到了,我们这些年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宏观背景,货币的超发量很大,钱很多,这个从宏观的层面上,从中观微观层面上,这也是一个趋势,民营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积累出了很多的资本,也沉淀出了很多的一些优秀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进入到金融投资领域,我觉得是一个大势所趋。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企业发展,是自身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因为很多民营企业在实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会考虑一个问题,长期持久在传统的主业持续的坚持生根下去,还是做一些跨界的资产组合,让更多的集团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金融是一个好的选择,金融有规模大,基础实,收益高,包括对整个集团发展长期稳健的特点,金融从唱起来看,相对来讲弱周期的行业。因为很多的行业是长周期的,比如说地产、船舶、航运、制造业、电厂、水泥、煤炭、钢铁等等行业,它的经济周期性都比较长。相比这些实业来讲,金融的稳定性还是比较强的,因为它还是有一个比较强的抗周期的特点。中国的金融业这两年,利率市场化以后,面临着传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规模的增长,营业的增长,需要面临的转型发展的问题,金融还是一个比较稳健的抗周期的。把金融作为公司配置的一个选择原因,因为够大够稳能赚钱,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很多民营企业集团化协同化发展的需要。因为一个民营企业,无论它在传统的主业做的再好,都会考虑怎么让整个企业发展的更加的互为支撑、互为犄角。对每个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金融,这是很多的企业,包括传统还是现代都不能回避的,在这个两个方面,大家都去做一些布局的话,我想也是一个大的时代趋势使然。

  首先讲的第一个观点,我认为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是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个更高更成熟阶段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和结果。

  第二个方面,我讲一下从个人的角度讲,民营企业发展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其实金融的话,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刚才王总讲到很多的传统的民营企业家在自己的传统主业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突出的问题,拿传统的主业发展思维发展金融,闻望面临的结果都不是很好,因为金融和其他的传统主业、实业有很大的发展区别。我个人认为主要做六方面的事情:

  牌照,资本、战略、团队、机制、文化。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理解。这六个方面是两个大的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战略基础。第二个是执行力。就是首先要有战略基础,再一个靠执行力完成整个金融业态的这哥俩好的运作。

  那么从战略基础来讲,首先是牌照。因为在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金融是严格准入的,都有严格监管。特别在08年危机之后,包括最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的创新和监管必须达到一个相对平衡,才有可能让整个经济和金融社会稳健发展,金融准入门槛都很高。而且金融的准入门槛这两年民营企业投资金融热,但是也会发现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通过价格体现,金融的牌照越来越贵。前三年五年讨论金融牌照收入都是以5亿、10亿,现在往往突破10亿,达到更大的量级,金融监管的准入上越来越稀缺,越来越严格,所以金融牌照的价值越来越提升,首先要获得金融准入。在准入过程中,牌照获取两种方式,一个是控股,一个是参股,这又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资本。因为资本的话,对金融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基石,有一个亿资本金的这个金融公司,金融企业和有一百亿甚至上千亿进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有多钱干多大事,这是金融的基本理论,不可能无限放大杠杆,所以基本的要求也是对民营企业金融行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要求。

  第三就是战略。因为金融企业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金融企业都在做两件事情,左手资产管理,右手资金财富管理。首先的金融企业无一例外就是做两件事,只不过大家所布局的资产方向和获得资本资金的来源方向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一个天然的同质化,如果在天然的同质化下,产生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和市场定位所决定的。在战略的选择上,对民营企业也是非常巨大的挑战,这讲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执行力,第一靠人。人是最关键的,包括我们朱总讲的也是靠强大的团队,靠朱总强有力的领导。金融对人才的依靠和依赖是最强的。传统的民营经济靠老板一个人战略胆略就可以成功很多的事情,但是金融如果说仅仅考虑一个人的战略和胆魄,可能会成功一个阶段,但是最终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说金融的话,是一个对团队高度依赖的一个业态。

  第二个方面是机制,机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风险管理机制,第二个是绩效分配的机制。就是怎么让人去发挥它的作用,让它更好的处理业务,另外给它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事隔的回报,这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问题。而且机制有些时候也可以决定一个金融企业的成败。所以说这个机制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企业的软实力,这个人作为一个好人,还是做一个坏人,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还是低调内敛的人,这里面选择多个方面还是不一样,很多的企业在市场上都会贴上文化的标签,比如说狼、野蛮人等等这些,我想这些都是一些文化的标签。但是这个文化的标签孰好孰坏,孰优孰劣,自然由长跑决定,不是短跑。文化的能力,是决定金融企业寿命的核心,就是谁能跑到最后,而不是在一个阶段跑的自己很开心。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有很多的挑战,但是我个人也是参与者,我对这个趋势是非常的接受,然后我也希望民营企业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上,能够成为我们国家这个金融的主要力量,发展的越来越好。

  谢谢!

  王文京:

  下面请曹总,分享你的观点。

  曹仰锋:

  非常高兴参与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的论坛。包括我们王主席,还有三位嘉宾都讲的非常好。我来自与建业集团。建业集团主业是地产,说到地产,大家还知道有建业足球,我们十个产业版块,物业、商业地产,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投资版块,信生活等等十个板块。地产行业的本身的属性,我们讲就是金融属性。很多说房地产利润很高,我们算完账知道,我们很多时间在给银行打工,财务费用很高,地拿了,如果不济事开,财务费用非常高。房地产公司本身享尽荣化转型不得不转,张总讲的非常好,从产略、机制、文化几个方面讲的很好。我们从实践讲讲我们怎么做的。

  金融化发展这个命题不用讨论,肯定是正确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才是不是金融化这非常重要,人才战略还是优于企业战略。对我们建业集团来讲,最大的挑战,向互联网转型,向平台企业转型,或者其他转型,首先考虑人才能不能转型。我们董事长就提出来,任何战略首先先融人,再融事,最后是融资。人融不来,事不来,资金也不来。对于建业集团,没有往金融,比如说收购银行,并股银行,还没有做这个动作,我们做一个重要的转型,就是业务的金融化。我们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还是要回到企业的定位是什么?不能说企业说金融化了,我们搞银行,搞证券公司了,当然可以搞,我们就反思一个问题,我们建业做什么的,我们做三件事,好房子,好服务,好生活。但是做这件事情本身可以把金融作为重要的手段来做。我们在做金融化的时候,我们把金融手段的多元化做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建业上一周我们发行了39亿的债券,因为本身建业是香港上市公司,等于又在内地又做了类似的上市,这39个亿,9个亿债券是物业收费权的政权化。这等于是国内比较少见的,前一两名的,把物业公司的收费,未来的收益权政权化了。为什么?因为首先要拓宽原来单一的渠道,房地产公司拿钱主要从银行拿,大家知道银行拿钱对大型房地产公司来讲不难,但是因为周期短,还贷压力大,第一点还是拓展金融融资的手段。第二个我们发行了30个的债券,首先我们转型从传统的只是过多的依赖银行的这样一个杠杆,转型到发展债券。

  另外推出自己轻资产的模式。地产行业也在做战略转型,张总讲的,你还是分析你的战略模式,我们从重资产详情资产转型,一旦轻资产转型了,出资人就多元化了,不一定从银行拿钱。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另外一个我们轻资产模式的时候,别人出资,我们通过品牌的输出,管理的水处,最后通过资本的输出。我们我们的出资人就来源很多的,很多钱缺很我的项目,很多好项目,缺的是团队。

  第二个采取员工根投。这个事情还是比较好的。地产行业从去年开始,员工跟投,原来的员工是的被动的打工者,打地,企业出钱,甚至拿到地,收益我不关心,我就把地拿过来我们发现有问题,我们往金融做了一步,让员工做部分的跟投,集团补贴一部分,通过小型弧线王金融的手段,不仅融资了,更重要的两个功能激励员工,提高决策质量。很明显让他参与了,他提高了这个决策的有效性,土地比我们原来的战投部,比我们更关注,这是很重要的祖坟不成。员工的跟投,尤其在我们去年做完以后,还是有非常大的优势。

  另外一个手段是的众筹。地产行业的众筹跟一般行业的众筹不一样,一般的众筹众筹额度比较小,我们额度比较大。众筹条件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它更重要的是融智的手段。通过众筹实际上众智了,资源整合了,这也是一种金融化的手段。我们作为一个地产公司,特别是建业作为以地产为主要战略性产业的这样一个民营企业,我们在这个金融化发展当中,我们采取的策略还是夯实主业基础,聚焦战略定位,多元化的手段,金融的杠杆资源用的充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在转型当中怎么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的这些人才,我想这可能我们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主席给我们提的命题,路径、挑战、案例对我们来讲,我们可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还是在人的方面。就借这个机会跟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

  王文京:

  谢谢曹总。后面两位嘉宾的观点同样很精彩,张博总在确定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后把这个说的特别清楚。她了一个观点,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时候,金融是特别好的发展方向,为什么是金融是好的选择方向,他就把那几点讲出来了,讲的特别清楚。对于进入到金融业的这个企业,就是这个六个方面的这个,从战略到执行六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有价值。曹总重点跟大家分享了业务金融化,就是说我们业务的金融化,就是怎么利用这个多元化的金融的手段和方式,促进和加强主业的发展,包括主业的转型,包括像刚才提到的资产证券化这样一些很好的金融的新的手法,来促进金融业发展。

  论坛的第一部分,各自分享各自的观点,这个我们先分享到这里,我们就进入到第二阶段,我们可以就几个一两个关键的话题,我们来讨论一下。有两个话题,请四位嘉宾一块来讨论一下。第一个话题,几位嘉宾都讲到了,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讲,我们业务的金融化和进入到金融服务业,就是开展金融业务,这两个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去把握?其实有的嘉宾前面已经谈了这个观点,但是我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很多企业来讲,还是一个蛮有共性的话题,因为我们讲金融化,我们利用金融的各种资源来去促进加强我的主业发展,还是我就是应该进入到金融行业去做,进入金融行业原来有牌照金融,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算金融服务业在这两者怎么处置?我想听听嘉宾的观点。大家就这个话题再补充一下你们的看法。

  张博:

  我先简单的抛砖引玉。这个问题恰恰是我和曹总之间两个方面的特点,我们是民营企业进入了金融物,他们现在是坚守主业,但是在主业的经营上充分利用金融的思维。这两个方面,包括听曹总讲,我个人认为都是正确的,它不是一个必然的对与错的问题,就是一个企业进入了金融,还是用金融的手段发展传统主业,这是两个不同的选择,最终是一个殊途同归。我个人认为现在有一点金融过热。其实大家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放到传统的实业经营上,我不相信国家仅靠发展金融就能强国富民,强国根本在实业,制造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搞金融,金融没有服务的基础,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两个都是对的,金融不能过热,但是实业不能过冷。实业要坚守发展实业,让更多的优秀的实业企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包括刚才曹总讲,拿金融的思维和手段去发展传统的实业,那恰恰是给了金融更多的服务的机会。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两个都是非常对的,不能一哄而上,把传统的东西抛掉,跑到互联网,跑到金融。

  王文京:

  因为就是说利用金融的这个资源和服务来发展主业,我想可能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也都应该要做。但是就是说金融服务业是不是只有一些规模、实力、基础比较大一点,比较强一点的企业比较适合?比如说中小企业适合不适合进入金融服务业,因为两位都是大的集团,那我中小企业是不是适合进入金融服务业?

  张博:

  进不进入金融服务业不取决于实力的大小,而是战略的选择,没有对与错,就看选择。

  朱云来:

  适合不适合,看你到底能做什么,你的条件是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相对的竞争力是如何?我前面很同意张总的讲法,就是你实际上真正一个国家的实力,真正的成长是实业。金融是因为有实业,是因为为实业服务,才能赚钱,所以其实我一直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说金融挣的钱比实业多。看美国经济上,历史上没有说投行,投行不错,但是肯定超不过微软,超不过苹果。我们有点倒过来了,我们面临一个非常纠结的现实,让我搞实业,这个实业现在就赚这么一点利润,举步维艰,要不然也不会天天说下行压力。那下行压力是现实存在,同时为什么又变成钱这么多,前面讲了一万亿,六万亿,简直有点吓人。我今天讲纯粹从咱们在市场,从企业自己的角度去看,没有办法,政策环境就是这样。其实我觉得曹总讲了一个,我们相对讲了抽象点的概念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实业,地产,如果像过去还能那么做,就不用改,甚至不用想着去改,要改一定也是面临了十几的压力。要轻资产化,想各种办法实际上让这其他的经济主体一起来参与,你想到一个更加更好一点的方法来发展。就是说这个其实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在这样一个政策环境下,经济环境条件下你只能这么做。但是我刚才说,就是因为有两层,这一层跟你主业相关,甚至把你过去,原来做地产,只管盖房子,物业其实可以不用管,完了之后其他的跟买房融资相关的也可以不管。但是现在是说竞争比较激烈了,生意比较难做了,然后围绕我的主业,本质上应该是企业的相对长项,毕竟这事最熟,围绕主业扩展相关的。

  其实这是两层,我刚才说从长远的观点,刚才王总也讲了,从长远的观点其实企业应该聚焦自己的核心的这个主业优势,核心你最能干,包括你可能对某个地域的熟悉,像行业的熟悉程度。然后金融我们只是说你需要,刚才王总我们前面聊天聊到,你是聚集这个专业产业的生产要素,必要的要素聚齐了,你把钱挣到了,行了,做金融了,说需要多少,我帮你筹,当然用最高的效率,最低的可能成本,给你提供最好的服务,他本来是这么一个良性的环境。但是现在钱是不断往外冒,像自来水的龙头一样。怎么办?一方面我们有曹总讲的那一半,以我这个主业调整,以这个主业围绕,也是我说的,本来实业和金融的基本关系,那还是需要作为一个企业对金融有更好的深刻一点的理解,当然其实也应该借助金融企业,不是因为我过去因为做金融企业的。但是因为它这个其实是各有一长,各有各的经验范围,本来是很好的互补。但是现在回到你刚才王总说,我就不适合吗?钱都冒出这么多,再说了现在管的人不见得比你更熟多少。刚才说了,转眼三四年的功夫,一下多冒好几十万亿。算一下数,也是相当大的。要企业来看这个钱不动,也难。至少要把这两件事分清楚,围绕主业做的东西,问题不是太大。但是不能轻敌。

  既然外界冒出这么多钱,大家都要想,好像我们一个行业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的生存,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既然现在做的主业不断的受到挤压,这边又冒出这么多钱,似乎还有机会,我干什么不上?我想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很现实的。至少得想明白了,你像在要做的事跟你过去不一样了。张总提出了很多这个行业还有很专业的东西,不要简单的用过去的逻辑。这是一个新的了,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逻辑。不一定就没有机会,但是其实恐怕如果以我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现在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是过剩的太严重。我们还谈这个代售的房屋,代售住宅的面积是七亿平米,忘了提醒一下,哪只七亿,在建的40几亿,是它好几十倍。我看媒体里报道两到三年消化,那您再加上5倍怎么办?那得多少年,那还用建吗?这个都已经觉得有点表示要考虑这个问题了。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我们前面也看见了股市,那个时候看着你的邻居长的一个月两个月翻了三倍,能不动心吗?但是最后如果这个宏观的问题把握不住,那可能就是进了金融服务业,围绕着你的主业金融化,还是进入一个新的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是你能驾驭的了吗?还是这个问题,不一定是你行,也不一定大的行,你就不行,其实我们大有大的问题,也都挺难受的,所以这个可能就是我想主要是把这个问题的这个框架和这个角度至少可以作为一个企业思考判断你的一个参考。

  王航:

  我试着回答一下,在业务金融化方面,主要还是企业家思维方式的一些变化。比如说原来搞房地产主要看利润率,顾盼价格高一点,控制成本,成本低一点,利润高一点。企业看的是LOA,杠杆率要加进去,还有乘法、除法,不光看加法、减法。这是一个思维。还有金融工具的使用,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成本降很多。跟国外的一家企业请教过,自己的企业经营里面核心是什么,风控,负债率,评级。我太依赖与金融支持,我很大的是评级,我对我利润的影响很大。评级渗透到金融管理的方方面面,周期性的利用企业评级来做一些融资或者投资的一些业务,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变化。还有就是这种金融服务的这种运用,比如说像做传统的生意,新希望是做饲料,其实新希望动物蛋白全世界已经排到第六位,为城市人民提供服务了。在农村,物流平的,信息平的,在养殖户中间还有一个经销商。为什么有经销商?这个到底什么东西挡在中间,就是一个金融。因为农户需要融资,一旦挣了钱,首先满足生活需要,永远再生产,扩大生产,是要钱的。这个钱从哪来,这个地方没有手段,经销商现款现货从我这买走,然后奢给农民,中间看到是一个配销差,其实是金融的一个利息,这个年化下来是30%多。对我的客户其实我是了解的,为什么我不能做担保,或者做一些封闭式的P2P为我的客户服务呢?我只要有12%,能让大家都赚钱了,客户就可以降低18%的成本,这个意识打破传统金融方式,把金融的理念加进去,对企业是有很多的提升或者改变的。

  回过来我在想,如果我们做金融,做金融机构,我个人还需要一定的实力,因为没有实力你会忍不住给管理给压力,你给我点,或者短期跟不上,该增资扩股,又怕稀释股权,别争了,需要一定的实力,不一定是实力越大越好。企业家在金融里面一定有贡献,就是在创新力上。真正市场打开给民营企业一片空间以后,过去劳讲几个要素,劳动力的要素,土地要素,资本的要素,最重要的要素是企业家精神的要素,这个要素在金融行业深化里面也是需要的,这个伴随着风险发现,风险控制,这个需要企业家解决这个命题,我个人还是很深的一个引用。朱总讲的银行服务企业,咱们共同发展,共同挣钱,合理分配。

  当热钱越来越多,产业越来越过剩,产业里面的机会越来越过剩,就是大量的钱排出来了。就不是思考我怎么支持你发展,我得思考保值增值,人民币贬,是不是配置美元资产?这个跨货币,跨周期,跨产品,跨国家,首先的考虑是资产配置,绝对不是给你加点油,添点醋的,这是金融资本的本性。现在有很多的基金,产业基金,产业基金是一个准财政,准发改委,我们用我们的眼光把社会资源调到需要钱的地方,需要发展的地方,国家靠他的信息,他的计划,通过发改委财政的手段,来调控经济,我们民间,我们的市场用我们的智慧,对产业趋势的判断分析,我们来加强这方面的力量。这方面很多的财政实际上做杠杆,杠杆社会资源交给社会专业化来管。基金管理者开始背离自己的初衷了,那个时候我们说看不懂的不投,没有增资的不投,现在尽投看不懂的,尽投没有增值的,就投交易性机会,谁从美国退市了,到中国市场来了,那边十个PE,这边30个PE,跨市场套利,这是什么,这是说白了,还是这个金融的一种属性。我们认为怎么样,它属性就是什么样。回过头来就是朱先生提到的这个环境太多太多的热钱,也使得太多太多经营上的方向或者说做法会出现变化扭曲,但是没有办法。

  产业资本来做金融,可以丰富金融产品、服务,丰富产业。朱先生是产业家,他很有情怀,但是考虑金融资本,就是会考虑金融资本保值增值,别在这个地方搁荒,每天找一个有现金流的地方搁着,所以看标大量的海外的资产,这是资产配置的这么一个需要而来的。可能我们这个实业做金融,投资金融机构,慢慢会出现分业,没有办法,在大上朝,大形势下只有做这样的选择,最后各得其所,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曹仰锋:

  刚才这个问题几位嘉宾都讲的非常好,我是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的?业务的金融化,或者金融的业务化,这二者不矛盾,实际上可以融合在一起。业务的金融化,肯定用多元化的金融手段促进你的实业、主业,刚才朱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金融的业务化,其实今天谈这个命题,未来五年金融的业务化越来越难回答,什么是金融服务,互联网对金融服务的定义会发生变化,甚至有人说叫重塑金融业。现在由于互联网时代,由于众筹,各种各样的融资手段,我觉得对金融服务业冲击很大。作为建业集团怎么做的?我们有没有金融服务,也有。一方面把主业金融化,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手段,我们还有一个建业投资控股,它还做一些基金做一些投资,对其他的企业。但是我们在定位的时候,我们当时怎么考虑的?投资版块投什么不投什么很重要。我们还是围绕我们大的产业链来投。比如说董事长提出来建业未来其实就是衣食、住行、健康、养老和文化娱乐,这六个产业版块。因为大家知道建业在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当中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企业。我们是一家区域运行公司,我们主业围绕在河南,万科是住宅为主,全国发展,我们集中在发力在河南一个市场,未来20年我们精准服务河南一千万人口。我们足球队几百万了,这样一个数量。我们在布局这个金融业务或者金融业务这个服务的时候,我们还是聚焦于投资,能够强化我们未来主业的产业版块,这样以来实际上我们形成了一个合力。

  最主要的刚才说的小企业能不能进入,刚才王总讲的能不能可能。我觉得完全可能,反而互联网让组织变得越来越开放了,中小企业进入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不像以前小,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客户资源怎么样,像建业在河南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客户资源上有优势,有十几万户业主,河南基本上非富即贵的业主是建业小区,我们定位是中高端,十几万的业主也做了资源上的考量,那我们会把顶尖当中的这些业主的资源集中起来,对这些人高端定制一些产品,这些产品背后不是我们自己背后设计的,是金融机构设计的,我们把资源植入进来,做成平台化。最主要的是你的C端,你的用户端,你的黏性大不大这是最主要的。另外信用度搞不搞,信用度太重要了,中小企业,金融行业是高度信任倍数的行业,我们能做,就是24年一直坚守这一块地方,而且确确实实我们践行我们自己这样一个价值观,能够守信用,这是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第一信用备输,第二你的用户资源的黏性怎么样,至于产品设计可以和很多的银行合作,不一定自己开银行,才能提供银行服务,你可以民生还有很多的提供服务,只要有资源端,你进入金融服务就大,打开你的组织边界。关键还是能找到,互联网时代本质的思维还是用户思维,增强你的思维黏性。通过这种平台黏结产业端,这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王文京: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有就是金融服务本身的细化,它越来越,用IT行业的说话,泛载化,产品化,原来一些不是在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因为他有产品的条件,就像您讲的有客户资源的条件,就可以参与金融服务业了,或者跟金融行业合作开展相关的业务。

  刚才我们一直在讨论整个的民营企业的金融化发展当中包括两类,业务的金融化,还有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怎么发展,刚才几位嘉宾已经比较清楚了。我本来的问题还是利用金融的这个资源,金融服务怎么发展我的这个主营业务。想提这个问题,看了一下时间,还有38分钟,我们直接进入到跟在场参会的代表一个互动阶段,我估计这个问题在互动的时候大家也会提出来。我们进入到互动阶段。

  提问:

  提给朱总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说现在民营企业金融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背景是货币量的增多,您认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吗,还有刚才曹总刚才说房地产企业金融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毋庸置疑,您赞成他这种观点吗?

  朱云来:

  媒体说话,我要特别小心,我说它最最重要的,我没有这么说过。我说一个观察,这是国家统计局年鉴每年都有清晰的数据,而且现在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现在有了季度性的GDP的报道越来越多,今年第一个已经出来了,你们可以去看,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从历史的数据到现在可以看到,它的钱跟GDP相对的比例,钱是越来越多。因为今天我来的这个是企业论坛,我们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面对这个现象它需要生存的环境,一方面主业受压,一方面有这样的现状,那么它必须调整。这是一个真正以市场为基础的民营企业的生长,它是靠市场来,靠自己来调整。因此它面临的这个。这个不是我们大家各自的选择,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至于说是不是一定成,是不是好,不一定成,因为像当年炒股市一样,谁不想赚大钱,谁不想让它停在五千,走到六千,结果现在还在三千,现在成不成都不是神仙,都不知道,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一脑袋热的只看了一个方面。说到底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掂量一下,如果成,肯定没有问题,如果不成,对你会有多大的影响。要从这个角度客观的看。宏观政策还是更多要来改革,不仅仅是通过货币扩充。一会听到几千亿,央行又逆回扣了,一回又发了(英文),这个名目繁多,但是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全是放钱。用钱解决现在存在的一些过剩的问题,需要调整的问题,这个是比较困难的。既然给了钱救了你,为什么不改呢?不置之死敌怎么后生呢?

  曹仰锋:

  我反对绝对化,刚才有人说我说了必然,如果我说了,加一个引号,相对的必然。

  提问:

  我们公司主要通过线上线下通过企业去海外做并购。这个问题是给朱总和王总的。最近我们看一下王总特别提到了最近看到很多十倍买,13倍卖,我们自己就是看到有四个字,跨境和跨界,围绕着跨境跨界,中国海外需求越来越强,我们看这些企业到底他们是做产业运作,还是纯粹做资本运作,这整个一件事情,我们觉得现在是非常热的一个话题,但是这整个的一个风口会持续多久?够是整个跨境套利这件事情可持久性多少,这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两位。

  王航:

  现在产业界在海外的并购,还是在产业资本的范畴来做的,就是不会太多的是考虑的是这个跨境套利的这种情况。因为很多的并购都是发生在希望在自己的产品的服务,自己产品的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因为整个中国的消费环境,整个经济环境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您会看到很多并购不一定紧跟着资本运作,这个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多还是产业资本范畴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金融资本范畴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简单的这种套利的这种东西,可能暂时不多,更多的是更长时间的一些考虑和安排。这是我个人的观察。

  朱云来:

  刚才王总已经评论,我想讲一点咱们看到的外部的这个企业的这种并购,这种趋势。其实我觉得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特别是以产业为主的,以产业考虑为主的这种并购,应该是,我认为长远应该是一个咱们不能说趋势,应该是我们企业家永远关注的一个要点之一。就是你跟世界对标,然后你看你还有没有机会,如果我们做的某些企业,我当时在中信的时候,一直在关注德国的机器制造业也有很多的中小企业,跟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这个特点也比较相仿,那么这个其实可能有潜在的机会。我认为个人倾向性也是倾向实业为主,不能反过来批判资本运作一定不好。但是确实我是觉得也许我们整个环境里的感觉还是资本运作的太多,实质性的不够。你刚才说没有。但是刚才讲了美国下市。我觉得这事在美国不是撑不下去了,怎么还有人敢买你,就是因为回来一套,又翻了好几倍,这是咱们国人看不明白吗?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到那不值钱,到这值钱,这是什么逻辑?如果正常良性的市场恐怕应该主体还是以实业,以产业为主,因为毕竟市场是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产生金融所谓机会,各种价格的错位,那么它有一个资本运作,也能做的很漂亮,也能赚钱,不能说这个就错,也许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保证了你这个流动性,保证了这个价格发现,保证了一个市场的基本的均衡,这个事情应该是辩证的来看,所以我认为这个,就是说跨境的这些东西,还是要考虑,但是反过来说,中国现在真的有这么强大了吗?如果拿出一副驾驶,把全世界拿过来,印了很多的钞票把全世界买来,这个也不现实。钞票最终的汇率是由大家双方各自,就是你中国自己和外国看你,他认为你值多少钱,他愿意跟你换多少,是由这个市场来决定的。如果真得那么强大了, 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做了,我们可以用最高效果,最先进的技术,或者最适用的技术,不一定最先进,那就不用担心,那一定升值。反过来我们天天下行压力巨大,更大,那么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好的风光去大规模的收购。当然了市场上总是要随时的关注,总是要看的,那还是对的。

  提问:

  请教一下朱先生,地区个问题就是去年夏天到今年受年初有三轮的股灾了,您觉得有哪些问题需要反思,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您个人的判断注册制在什么时间推?

  王文京:

  下面我提问我建议我们参会的一些企业界的代表或者企业家,企业负责人都提一些问题。

  朱云来: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其实那三位回答比我更精彩,因为他们是真的操作的管钱的。操作是说管理资产的,管理企业的。他们是真正的决策者,我其实就是一个,最多就是一个观察者。但是你既然问了,我就觉得可能中国股市最基本的问题,首先还是得政府得放弃对这个股值的期待,指数的期待,指数是市场形成的东西,不能天天你去调,要把这个作为业绩指标,这是不对的。那么它对我们这些金融,对企业这个指数很重要,自然的让它去变化,它跌了,我们就会调整,实际上你这个生产也是这样,现在猪肉价格又涨了,白菜价格又涨了,是因为政府在后面,前面跌了,它不允许人家跌,人家生产过剩了,过剩了之后,就不生产了。我看了一下第一季度,猪肉价格大丈的背后,猪肉生产第一个季度实际上是下降了4%。这不是很清楚吗?其实就是因为我不生产了,因为原来给我的价钱太低了。最近新闻里面有一个玛卡,跌的一塌糊涂。但是因为去年涨的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市场,我们要去建立的应该是说,需要过去更系统透明的价格机制,让大家看到,让大家迅速的调整,不然就是一窝蜂的进来,其实中国农业的风险很大。白菜现在又狂涨的,我相信白菜恐怕靠近城市比较近,生活成本,菜农的生活成本跟城市各方面的问题连在一起,所以最近就是只能选择不种。现在被迫进入市场化的格局,但是还用计划经济调整价格,调整指数。拿一万亿就想救一个三十万亿的市场,那么30万亿,60万亿贴10%就是多少万亿,想用基金作为平准基金,这都是不对的思维。进行系统的资本市场的交易制度的建设。包括监管,因为没有足够的这个准入的监管,没有足够的这个披露的透明,没有一个及时的更新信息的机制,这样就不可能是一个良性的市场。

  提问:

  新希望的王董事长,我想问一个问题,您提到饲料有一个中间商再给用户,解决了一个中间的一个资金或者是金融的一个关系。我是做特种肥料的,生产水溶肥料,是给作物提供粮食的,我们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有的找到中间商资本也不够,有的还有渠道过长,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那个渠道内加价太厉害,翻好几倍,到了用户这一块就很难受。直接干到底缩短渠道,我们也在尝试,可是人力、物力,费用太高,有的服务成本和收入这种销售收入,过剩的竞争又划不来,像这个问题,您怎么弄?我这公司新其他还有资料。

  王航:

  这两年农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农业生产单位太小了,所以政府老想把金融机构推到农村,进行金融服务,最后机构到农村,服务部到农村,钱还在流通环节,没有到生产环节。所以没给到蒜农,没有扩大生产,最后搞出一个算你狠,因为经营商可以囤积居齐,流动性大了,好心没有办好事,但是为什么这个机构到了农村服务不到农民,因为农民太分散,他单个服务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谁也不干那谁,大家都是商业机构。今天的话,这个农户的这个规模扩展的很快。比如说过去我们大概是有五千多万养猪户,那现在的话,这个上一轮周期大概下滑了三年半把大量的散户开始让它离开这个养猪这个领域,现在其实规模化养猪,大概在二百多万,这个生产的实际上下降的大量的散户还在走,这个市场这个力量有时候确实是很残酷的。但回过来,他可能就给一些农业金融带来机会了,你的平均成本降低了,可以渗透下来。同样给一些农业企业带来机会了。现在在这个公司加农户的方向上有很多的实践。怎么实践呢?比如说就是由这个公司来为农户,为农业生产承担流动资金的这个需要。这一系列可以饲料、种苗、兽药这些方式给你了,那么农户提供固定资产,想办法为自己的农业基础设施来融资和投资,这个是他的责任心的表现,有恒产着有恒心。市场风险由公司承担,养殖户的种植风险由种植户承担,公司去发挥跟市场对接这方面的能力,农户真正把农业生产作为真正的把式和真正能力的所在,这些机会是可以的。刚才您讲到大量的农业服务企业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那么过去的话,这个不典型,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认为农业是不会过剩的,其实现在农业蛮过剩。我们仓库里是巨大,粮食一年几百亿。

  朱云来:

  政绩的问题,要多少年连续大丰收。其实增的1%左右,还是五亿吨。

  王航:

  现在六亿吨。我们增长了50%,但是人口只增长了5%。

  朱云来:

  最近这几年已经增加了很小了,就是1%了一年。我插一句,本来农业的问题,王总讲了我们再扩大一点,是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农业产品原来最早是实际上也相当于计划经济,公社把生产指标订了,所有的交的公粮,国家给收了。其实它有一种自然平衡,那么这个,当然它的效果相对比较差,相对农业比较工业这么复杂,也许过去还能过得去。随着这些年越来越更多的变成市场化了,也不去管他了。我认为实际上不能说囤积商去故意炒作。其实这个就是一个自然产生的业务,人家看到这样一个机会,他自己判断,用自己的钱买,自己买的,他判断这个涨还是不涨。中国缺少的市场期货的机制。期货市场最早发展起来就是农产品。而且大家说了各种很悬乎的理论,对冲,我估计大部分不知道对冲什么意思。其实换一个说法,就听明白了,就是一个价格锁定机制。我在种玛卡的时候,说好了,一年收成的时候是多少价钱,那边人家买期货已经买走了,锁定了,对我这个生产商来讲,我只要看那个价格跟我现在估计出来这一年要花的成本,能不能覆盖成本,能不能有我满意的利润,就够了,我就锁定了。锁定了价格,将来不管出了什么事情,后面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了。这样他又形成了一个期货,有这样一个机制之后,再来一堆期货交易人,这些是有资本,找机会来寻求更高的回报。那就没有他刚才说的化肥的问题了。他是一个听好的模式,实际上它需要经销商,或者新希望,你做了一个过桥金融的概念,他能生产,但是资本不够,你可以提供资本,让他完成生产,他赚钱,你也赚钱,这是很好很自然的一个市场经济的一个调节系统。现在缺少良性的期货市场,那么中国的期货市场实际上也很厉害,但是我真的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不明白为什么起不到这个作用,他也没有意识到,因为中国都是非常小的农户。我到美国去看,大家都知道福特汽车,他是在底特律那边,实际上不知道福特汽车后人,还在福特汽车旁边的农场种粮食,最早福特家族把地买了,中间一小块开了福特汽车厂,周边的地是亲戚在种着。那边的农民不一样,他一个人种几百英亩,他的产品直接在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下单。其实中国很难做这个事,因为中国农户体量太小,人数太多。02面以前国家的政策是叫国家的保护价格,敞开收购。这个机制相当于宏观的期货市场。锁定的价格有多少我都要,当时为什么做到这一点,原理是什么,中国幅员比较大,典型的现象季风气候,常常是有些地方受灾。但是它正好就是南涝北旱,北边丰收,南边欠收,这样国家敞开收购之后,其实自己就平衡了,有一个自然的平衡机制。现在说全都是市场化,全都推出去,国家不管了,您随行救市,那农民只好随行救市,我买期货有没有这样的期货可以买,我没有价格的保护机制。这个是将来最大的问题。再加上不管的印钱,潜在的就是一个通胀,通胀之后粮食价格又不允许它涨,不让它涨。农民的收入就是从农业价格来的,把这个价格压住了,等于农民的收入受影响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其实将来价格控制,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不生产。这里面有一些,没有这种避险机制,农业生产可能是很大的风险。最后变成一半的农民,本来一半的农民种了全国人民吃的饭,进来只是种自己的。因为城里那一半就不管了,因为太贵了,不能让我赔本替你生产。

  王文京:

  农业也需要金融。

  朱云来:

  非常需要。

  王文京:

  下个问题。

  提问:

  朱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之前提到了中国的宏观货币政策可以进行一些改革,放弃对以量化宽松来刺激实体经济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问您一下,您认为改革的方面是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还有改革的空间,还是在配合一些其他的配套的改革?您能具体讲一下吗?

  朱云来:

  我觉得现在这个货币政策讨论的太多了,实际上就是这个市场已经是,就是我们一直朝着让市场起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既然是这样,就不要再去救,东救西救实际上扰乱了这个市场调节的机制。您印了很多钱,再发巨大的工程包,建出来本已经过剩的东西,再持续两三年,即便保住了,保住有什么问。大家没有问那些GDP到哪去了?从03年到现在我们大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三百万亿,固定资产形成也是两百万亿,两百万亿的资产,产出了多少东西?去算一下这个数,这个恐怕已经是相当系统性的投资过剩。那么投资过剩,应该让它休养生息,要消化这些过剩,减少投资。其实我们并不见得需要那么多GDP,如果不是高质量的GDP是建了过剩的,将来变成新的过剩的GDP,为什么要这样的GDP呢?

  我算了一下全中国人民的食,衣食住行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如果有一些在困难时期,危机时期的思维,衣食住行。因为衣原来有,可以暂时不买。住原来已经有住,也可以暂时不改善。行也是类似,那只有吃。食是不能停的。但是其实我们整个全中国,从这个角度分析,全中国人民一年吃,按照现行的价格水平花多少钱?其实才六万亿。那六万亿才是60万亿GDP的10%。就是一年全吃不干活也够了。那么当然我们可以有系统性的调整、喘息,学习新的东西,培训,至少这个成本不是那么可怕。过多生产过剩反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提问:

  首先感谢王董事长给我的提问机会,我的问题是提给曹仰锋董事长,他是建业集碳的,因为讲到你们公司做了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前面听到朱总讲现在整个房地产的库存量特别大,现在报告出来有七亿平米,可能数额更大,整个建业集团在河南做的非常成功的房地产,你们公司的库存有多大,另外你们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一般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融资从境外融资非常方便,你们为什么要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方向?另外一点,建业有一千多万的优质客户,将来作为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的方向是走哪一个方向,到底是买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还是互联网金融,P2P,众筹这样的方向。听听曹总对公司发展的介绍。

  曹仰锋:

  我简单的说一下。第一个关于库存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存在的问题不一样,建业主要集中在区域市场,我们品牌资源应该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的无效库存非常少。第二个关于为什么香港上市公司,为什么做物业费的证券化,因为香港房地产估值比较低,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08年就上市了。我们有一个考虑,地产行业,刚才有一个朋友说,是不是必然趋势,为什么加一个引号呢?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特别强,因为是一个重资产,我们需要考虑在这个债务机构上这样一个多元。在内部发放债券,也是调整我们债务的一个手段,加大在内地的融资,而且这次我们建业物业的收益的证券化,这次也是开创了物业费这个证券化一个很重要的案例吧,这个大家还是可以关注一下。

  第三个问题,关于客户我们没有一千万客户,那是我们的愿景和使命,我们希望未来20年能够精准服务到河南的一千万人口,因为我们现在有十几万户业主,几十万人,加上足球教育,未来围绕好生活,好服务,好房子,实际上房地产的转型都是把地产的房子作为服务的入口,我们希望在这个产业链上孵化一些企业,我们不仅仅做好地产的建设,建设只是我们的一个开端,我们想往后一个产业链延展。这样以来对我们的要求提出很高,特别是我们将来金融手段的多元化,包括众筹,包括跟投,我们已经开始做了尝试。刚才几位嘉宾说的比较清楚,金融杠杆,金融属性不多元化,很难支撑你的战略。中小企业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融资的时候,手段过于单一,还是有条件更多元化的应用这个金融化的手段,为什么民营金融化的发展是一个趋势,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经验。

  朱云来:

  你刚才问他们有多少库存,刚才我说的这个库存七亿多,这是统计的。后面那40亿在建,那个不叫库存。因为什么,因为还没有完成。库存是要建成完成达到标准,然后已经可以满足,可以销售的条件,以后才能进入。而且开始销售以后才算是库存。但是这个逻辑是说,虽然在建的这个不是库存,再建的是40多亿平米,按照工期两年可以完成,这个曹总您觉得这个时间是对的吧。因此作为逻辑分析的时候,且不说那边有七个亿已经成的,马上有40多个亿马上成,这个怎么办,这是这样一个逻辑,这个不叫库存。

  王文京:

  我们今天时间差不多,我想最后用几分钟的时间简单的小结一下这次圆桌会议大家的主要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金融化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国家民营企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进入到更加成熟阶段的发展标志。当然从企业发展来讲,从站在的宏观角度来讲,也是整个经济的这个金融化的这个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在企业的金融化发展当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自身主营业务的进化。第二个就是企业进入到金融服务业,就是金融业务。在这两个层面里面,对于我们大部分这个民营企业来讲,第一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业务的金融化发展里面,实际上我们看到它对于我们结合和利用金融的这样一个资源和手段,来促进主营业务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带来在业务上的创新和转型。今天就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在主营业务发展里面,如果不结合相应的金融手段进行创新和转型发展,在竞争上一个很好的资源没有利用。如果把这样一个资源利用好,对主营业务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当然今天我们这个企业业务的金融化发展,实际上已经不再是说去做个银行贷款,上个市那么简单,因为今天的这个企业可以利用的这个金融的资源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可以由各种各样的创新。像刚才前面案例讲的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这样一些都是很多的手段和方式,也是越来越专业。也提出了对我们企业的经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就是金融业务,就是民营企业进入到金融行业,除了具备条件和基础的大型企业可以进入以外,那么我们嘉宾的观点认为就是具备条件的一些中小企业也可以进入。但是要结合你自己的特定资源,那么应该讲是有限度的参与。进入到金融服务业,因为它的逻辑跟你的主业是不一样的,它也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所以进入到这个领域,除了资本的要求,那么还有专业的要求,特别是风控这一块的要求。

  互联网化和金融化是我们这个当今民营企业发展的两大趋势,所以我们民营企业不光是要积极推进互联网+,也要推进金融+。今天我们四位嘉宾的发言观点都很精彩,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跟大家分享,我提议大家给这四位嘉宾鼓掌。感谢!谢谢大家参与,我们这个圆桌会议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