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禽业瞄向全产业链

2016-04-29 14:28:00 来源:经济导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导报记者吴淑娟济南报道

  “山东水禽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平衡体系和运行模式,畅通产业循环链、完善价值增值链、均衡利益分配链、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多维度构筑水禽产业生态圈。”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冯继康在 27日下午举行的首届山东水禽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

  多因素困扰

  据冯继康介绍,山东是水禽生产大省,肉鸭存栏 2.4亿只,出栏 11.4亿只,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存出栏量均居全国第一;鸭蛋产量 44.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鹅存栏 574.2万只,出栏 935.6万只,鹅蛋产量 3.1万吨。水禽规模饲养比重达90%以上,标准化饲养比重达 80%以上。截至 2015年底,全省创建了 72家省级肉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形成了湖区以蛋鸭为主、内陆以樱桃谷鸭为主、五龙河流域以豁眼鹅为主的区域化布局。

  “但当前水禽产业仍存在着矛盾和不足,集中表现在育种薄弱、供给侧支撑弱、品牌创建滞后、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上,可持续发展压力大。”冯继康说,当前水禽业存在盲目扩展、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造成产能相对过剩、去库存压力大、效率效益下行、转型升级阻力大等问题。

  而且,山东肉鸭养殖主导品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传统品种不能满足产业化生产需要。肉鸭产品品质、风味与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鹅和蛋鸭产品单一、加工品种少,产品附加值低;多数生产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羽毛绒深加工与原料生产大省地位不匹配。没有打出名牌,品牌带动较弱。从事水禽研究的科研人员少,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知识匮乏,饲养管理水平低。

  由于农牧结合不畅、环保压力大;粗放型养殖模式占比较高;养殖用地紧张;市场动荡频繁、养殖生产不稳;从业者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养殖人员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

  “近年来,我国鸭业行情低迷,种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鸭苗和毛鸭价格持续走低。鹅的效益略好于鸭的效益,鹅业市场运行平稳,规模养鹅场的数量有所增加,鹅业略有盈利。”山东省畜牧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本在致辞时也表示,总体看来,国内水禽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环保、资源约束压力越来越大,影响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产业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步入了发展瓶颈期和转折期。

  转向消费端

  “加强水禽产品营养、品质方面的科普宣传,使消费者客观认识水禽及产品,放心消费是当务之急。”山东和康源集团执行总裁王胜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产业的发展,需要培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虽然近年来肉鸭产业低迷,但行业总体保持盈亏平衡。现阶段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王胜表示。

  另一家以肉鸭养殖为主的益客集团则已走上了转型之路,从养殖企业向食品企业转型。

  “5年时间在山东、江苏两省已开了500家肉鸭食品连锁店,实现了从肉鸭育种养殖饲料企业向消费端的转变,从一家农牧公司转型为食品公司。”益客集团董事长田立余告诉导报记者,随着消费的变化,养殖企业也应该围绕食品加工的需求进行,什么样的食品决定需要什么样的品种。

  据田立余介绍,肉鸭过去 10年快速增长却堵在消费端。虽然目前周黑鸭、绝味等企业已成为益客集团的核心客户,但只有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变,所有要素形成围绕消费者的生态圈,才能了解食材往哪个方向发展,进而进行生产端的调整。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建议,山东水禽企业要从主要追求产业规模和数量,转移到追求全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益。

  “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水禽产业市场空间广阔,但需要时间,相关企业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时机转型升级。”侯水生表示,要通过龙头带动、养殖户加盟等方式,不断将粗放、低效率的水禽饲养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优化利益分割。

  水禽产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育种薄弱、供给侧支撑弱、品牌创建滞后、技术支撑不足等方面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