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领跑供给侧改革 重心向下游延伸
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淄博 东营报道
山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下决心推动包括地炼在内的多个行业去产能,实施化工产业搬迁改造和结构调整攻坚战。如何“去产能”,寻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法”,成了摆在地炼企业眼前的一件大事。
上周,经济导报记者连续走访了淄博和东营的6家地方炼厂。在采访中获悉,去年国家放开进口原油权限后,许多地炼企业果断淘汰落后产能。目前山东共有18家地炼企业参加申报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工作,这18家企业共淘汰落后装置63套、产能4692万吨(省内2697万吨,省外1095万吨),走在了其他行业前面。
在突破了原料瓶颈后,许多地炼企业都把发展重心由炼油向炼化的下游产业延伸,“去油化”成为重中之重,“油头-化身-精细尾”(从原油开始,以普通化工为中间、以精细化工结束的产业链)成为所追求的目标。
增和减的有机结合
“现在我们公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80万吨/年,综合加工能力1500万吨/年,主要生产高品质汽柴油、液化石油气、丙烯、硫磺等产品。”11日,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波,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公司主动淘汰了自有落后装置120万吨、60万吨各1套,可以使用进口原油416万吨/年。”
“公司去年淘汰了230万吨的落后产能,获得了276万吨/年的进口原油使用权。”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兴党告诉导报记者,淘汰落后产能,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使企业的原料有了保障,实现了原料的结构升级,也保证了装置长周期安全平稳运行,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企业综合加工能耗。
“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水平,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公司拉长产业链、创新产品结构提供了保证。”唐兴党欣喜地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此前山东地炼企业单厂装置规模偏低,200万吨/年以下的企业占比55%左右。从单套装置规模看,单套200万吨/年及以下的装置23套,占到了50%左右。与央企相比,山东地炼在企业规模、单套装置能力方面差距较大。
此外,由于原材料以燃料油为主,为保证产品质量,地炼只能增加新装置工艺,导致能耗、环保压力较大。数据显示,山东地炼2013年炼油综合能耗在90千克标油/吨左右,明显高于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平均水平。
“在淘汰了落后产能后,我们的综合能耗已降到了66千克标油/吨左右,略高于中石化的平均水平,与中石油差不多。”李波说,“以前我们开工没有计划性,有原料就开工,没有原料就停产。现在有了原材料的保证,开工有了计划性,基本上装置一年开工300多天。”
“原来的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使用进口原油后,现在开工率达到了80%左右。而且常减压装置轻油收率由20%提高到了45%左右,总体生产成本率显著下降。”东营齐润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宣介绍说。而此前,山东地炼一次常减压装置开工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
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秀伟,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淘汰落后产能换取进口原油使用权这一政策,对地炼企业油品升级和提升环保水平很有好处。
原来企业一年只有十几万吨的原油指标,不够炼一个月的,所以只能“吃”燃料油这种“粗粮”。“过去垦利进的燃料油因为硫含量很高,导致加工成本居高不下。现在有原油了,就可以吃上‘细粮’了。如果企业的油源稳定了、质量提高了,油品的质量就能稳定。同时更有利于提升环保、安全水平,对社会也是一个利好。”
在利华益集团总经理魏玉东看来,“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与开足马力生产不但不是一对矛盾,反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去产能’的供给侧改革将会淘汰一批炼油落后产能,从而净化成品油市场,也腾出了市场空间,这为拿到进口原油的地炼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反过来看,拿到进口原油的地炼开足马力生产将加大市场竞争,这将促使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尽快重组。”
在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王万良看来,把增加原油进口配额和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实现了“增和减”的有机结合。今年第一季度,全省的炼化板块生产、效益、销售同步增长,成为工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可以说,地炼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了一步。
8家企业停产退出
谈及淘汰落后产能,李波表示,这对公司来说是个好事,“无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环保、质量、能耗降低方面,都有所提高。”
在汇丰石化的厂区,李波指着横放在地面的一台设备说,这就是他们公司淘汰的那套120万吨的装置。“这套装置将要破坏性拆除,只能按废铁卖,不能转卖。”
在另外一块场地,如果不是李波介绍,没有人会想到这里曾经矗立着一套60万吨的装置。导报记者注意到,该场地比较空旷,仅留有几个凸出地面几厘米的水泥墩,不远处已经被切割阻断的管线,还能显现出此地曾经有套炼油装置。
这样的场面,也出现在山东天弘化学等上述其余5家地炼企业的厂区内。
据导报记者了解,目前山东一共有18家地炼参加申报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工作,这18家企业共保留原油加工装置23套,产能7270万吨;淘汰落后装置63套,产能4692万吨。其中已经获得使用进口原油资质的企业有11家,保留装置14套,产能4620万吨,平均单套装置年加工能力由淘汰前的171万吨提高到了现在的330万吨,高出国家标准130万吨,企业装备水平提高。
淘汰落后装置43套,产能2977万吨。其中淘汰企业自有装置16套、1725万吨,收购并淘汰省内8家企业自有装置16套、1725万吨,收购并淘汰省外装置16套、582万吨。
此外,还有7家企业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审查验收。这7家企业保留装置9套、产能2650万吨,淘汰落后装置20套、1715万吨。
山东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局调研员萧文华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被收购淘汰落后产能的省内9家炼化企业中,除山东海化(属央企)外,均已停产退出了炼化行业。“还有11家企业在组织材料申报,预计保留产能3000万吨左右。”
向“精细化工”转型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去地炼企业主要是以重油和燃料油为原料,生产汽柴油等初级产品。如今突破了原料瓶颈的制约,许多地炼企业都把发展重心由炼油向炼化的下游产业延伸。利华益目前就初步形成了3条高端化工产品产业链。
“炼化精细一体化在合理灵活利用石油资源、提高投资收益等方面优势明显,加工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魏玉东告诉导报记者,公司确立了“油头-化身-精细尾”的发展路径和“炼化精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着重开发碳三、碳四等有机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的产品。
“今年将投资40亿元,建设10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等高端尖端项目,同时引进聚碳酸酯共混改性合金技术、功能性膜材料技术。”魏玉东说。据了解,该项目预计在2017年年底或2018年投产。
垦利石化刚刚开工的120万吨石脑油综合利用装置,则将填补省内空白。姚秀伟表示,石脑油原来只是初级产品,经过年产120万吨石脑油综合利用项目,它重新成为了原材料,可以生产出苯、二甲苯等十几种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增加了3倍左右。
事实上,今年山东地炼上马了不少重整装置和深度精制装置,以及大量的精细化工装置。在唐兴党看来,这些装置的上马将降低地炼企业油类产品的生产数量,同时可以生产各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原料。
《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指出,将支持东明石化、垦利石化、京博石化重点发展石脑油的综合利用及合成橡胶;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油头-化身-精细尾”发展战略在山东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山东在化工下游产业链上,拥有芳构化、异构化、丙烯、聚丙烯等多套化工生产装置,地方炼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 7月份山东CPI、P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最高点过了吗?2021-08-12
- 前10月山东外贸进出口增长5.8%2020-11-12
- 山东地炼企业释放洪荒之力 3企业获公示2企业或“嫁”入央企2017-03-07
- 下一轮调价窗口2月28日24时开启 油价或将微幅上涨2017-02-22
- 地炼鲁企“南下之路”受阻 华东华南将增亿吨产能2017-02-17
- 中国华信欲联手山东地炼海外扩张2017-02-06
- 本周三国内油价或迎2017年首次下调2017-01-23
- 胜利油田2017年还要减产!悲观?防守?2017-01-10
- 2017首轮调整窗口12日开启 济南油价上涨概率大2017-01-06
- 成品油出口配额存废悬疑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