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信贷收紧企业转战债市呈两极分化 银行不良贷款迎新一轮增加潮

2014-04-16 08:51: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一季度,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银行不良贷款迎来新一轮增加潮。不少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资金链紧绷到不能承受任何风吹草动。风控压力陡增的银行,开始压缩信贷投放规模。处于信贷风险链条最前端的民企,在本轮调整中遭受最直接冲击。

  随着经济形势下行压力的增加,部分传统行业在今年遭遇空前的资金链紧张。

  由于存在资金挪用、深陷担保链、高利贷、财务纠纷等问题,钢贸行业自2012年起,出现大面积信贷违约。银行人士表示,肇始于“长三角”的钢贸危机向外扩散,南至福建,北到山东,形成新的钢贸违约高发区。今年,债务危机向上游钢企蔓延。

  中信银行年报显示,去年该行共核销52亿元不良资产,这主要是钢贸企业大量违约所致。不唯钢贸,与钢铁业类似的煤炭、机械制造等行业,由于同样深陷产能过剩,今年也出现不少区域风险。

  去年底媒体曝出山东长星集团深陷60亿元债务危机,涉事银行达十几家。今年2月份,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裁定长星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目前仍在寻找接盘的战略投资者,企业涉猎风电、造纸、建材及化工材料等多个实体产业。

  事实上,长星集团事件并非孤例,类似事件于滨州、淄博、聊城等地近来多有发生。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今年以来状况频出,该股份制银行的济南分行一季度不良贷款增加了十几个亿。

  另外,多家银行人士向记者证实,部分银行已对一些地市审慎授信,并对这些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不同程度上收至省级分行,尤其是从事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想获得银行新增贷款几乎不可能。

  不少民企把目光转向债券市场。

  不过,不久前发生的“11超日债”事件打破了中国债市刚性兑付的历史,引发了债券市场地震。该事件的“余震”让准备转战债券市场融资的企业痛感十足,不少企业的发债计划据此搁置。

  据中国货币网统计,截至3月26日,已有48家企业推迟债券发行计划,包含部分上市公司。此外,有16家企业取消了发债计划。

  国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2014年最新评级显示,有180多家企业的评级被下调。分析人士称,当前国内经济走向仍不明朗,受国内外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经营面临风险,最终导致大量企业评级被下调。

  不过,即便是前述遭遇银行集体收紧信贷发放的地区,也有企业在债市上一枝独秀。近日,位于邹平县的西王集团连续发行多笔债券,4月份发行短期融资券22.6亿元,其中4月4日到位资金9.6亿元,4月8日到位13亿元。

  据西王集团一位负责人透露,今年1—4月份,西王集团已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共计32.2亿元。“相对于银行贷款,发行债券成本较低,发行债券将用于增加西王糖业、西王药业等子公司的流动资金,调整资金结构、降低财务成本。”该负责人称。

  当然,西王集团融资结构的调整能力,对多数民营企业而言,仍是望不可及。一位邹平当地企业家表示,西王集团是上市公司,本就可通过股市融资,即便信贷环境趋紧,其转道其他融资方式的能力仍强于多数民企。

  孟佳

责任编辑: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