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发展走势调查:新常态恰是新机遇

2015-03-30 08:49: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

  认识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为我们准确把握山东经济未来走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常态下,山东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内涵、?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性、规律性变化?立足山东实际,如何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赴全省各地深入采访,与各界广泛交流,形成这组调查报道,希望能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 本报记者 王学文 齐淮东

  适应、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正确认识新常态。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固然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更有机遇和希望。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迫切需要认识,调整心态,把握势态,保持奋发有为的良好状态。

  调整心态

  新常态需要一颗平常心

  正确认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事物,良好的心态是基础。

  从各地的经济发展表现来看,有让人担忧的一面,但掰开了分析一下它的成因,又实可以平常心对待之。

  2月9日,位于广饶县的山东昊龙集团宣布破产。昊龙总资产15亿元,银行负债20亿,辉煌时名列“2012山东百强企业”第60位,当年营业收入178亿元,在广饶企业中列第五。它的倒下,着实让周边企业感受到新常态的严酷。

  3月19日,济宁高新区管委会有关人士对记者预测:全区大小企业近千家,今年将要“死掉”相当一批。这样的话,记者在东部的荣成和龙口、中西部的邹平和茌平也曾听到过。

  当日,记者来到位于金乡县的山东如意数码科技印染有限公司。这家公司90%的市场份额在非洲,去年以来由于结算货币尼日利亚元贬值1/3等原因,企业利润下降。下降多少?接受采访的人士不愿透露。但从公司董事长孙利明刚过元宵节就去非洲一待10多天,可以略窥事情的严重性。

  微观领域的不景气影响到区域发展。春节前后记者采访的东中西部10多个县市,2014年大部分GDP增速在10%左右,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在去年“经受严峻考验”的工业强县邹平,这个数字仅为5.9%,与之前十多年持续两位数甚至最高30%以上的增速形成显明对比。

  形势虽然严峻,但自有它合理的成因。

  从全省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短缺经济情况下,山东利用资源富集的优势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崛起是依托拼消耗、上规模的发展模式。去年全省经济规模已近6万亿,环境和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放慢速度,企业“”,产业走向中高端,山东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微观层面,以昊龙集团为例。据知情人士讲,昊龙投资屡屡踏错节拍,它所投资的纺织、轮胎、房地产,每一次进入后不久,整个产业就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这些产业不是传统产业,就属国家调控产业。在各地与各方交谈,那些倒闭的企业都有类似的内因和外因。

  企业倒闭真的有那么可怕?成武县委书记鲁志成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低端企业倒闭,恰为腾笼换鸟提供了条件,能将宝贵的土地、人力等资源运用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上。

  山东汇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2月名列菏泽市月度纳税百强企业第32位。这是一个去年11月才投产的企业,占地600亩,原址上是成武一家“不死不活”的化工企业。2013年化工厂破产,汇盟将地皮买过来,与大连一家研究所合作,上了技术含量高的农药中间体项目。

  企业破产的“贡献”不仅在此。成武现在是全国医疗器械生产大县,2014年全县负压采血容器产量占全省市场的30%。这种格局的“起因”,是1990年代全县惟一的党集乡医疗器械厂倒闭,它的业务员们纷纷出来创业。

  土地实现腾笼换鸟,人员进行更高端的再创业,这也是全省各地通行的做法。截至去年9月底,荣成共关掉120家技术含量低、污染空气严重的鱼骨粉生产企业,在原有土地上规划建设12平方公里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留驻园区的鱼骨粉生产企业海达公司,以高新技术改造生产线,零污染零排放,利润是原来的两倍。 

  把握势态

  新挑战中尤需抢抓新机遇

  经验一再证明,经济低迷时,往往是一些区域和企业赶超做强的契机。

  邹平县长邹继刚观察到,近期许多企业倒闭和利润下滑的残酷现实,让企业家们“空前”认识到:企业要有自己的“金刚钻”——先进的生产技术。邹继刚认为,这是新常态给发展带来的“最重要”的机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企业自主品牌,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提高竞争力必走的一步,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今年1月,邹平开泰集团通过注资,控股芬兰喷砂机器人研究所BLASTMAN。这是一家在业内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所,开泰由此一举攻下困扰企业多年的模料喷砂技术,并让企业获得长久的技术后援。早在2011年,开泰通过收购荷兰一家销售公司,不但一举打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七个国家的市场,并由为此公司贴牌生产转为打造自主品牌。

  开泰现在是邹平最具成长力的企业之一,正由第三梯队企业向第一梯队迈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与世界经济低迷相伴的,这让新常态带来的企业兼并潮,有可能向国外延伸。开泰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如是评价。

  在新常态下,全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研发水平。据了解,去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3%左右,技改投资增长24%左右。

  当前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伴的,还有全球总需求不振。然而新常态下国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抓住这一机遇,企业销售会“西方不亮东方亮”。

  山东华光集团是一家大蒜出口企业,多年来向东南亚、欧洲出口原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大蒜出口下滑,出口额下降30%。今年,华光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开发出高端的黑蒜系列产品,迅速在江苏、广东等省打开市场。据华光集团执行总裁王洪星介绍,原蒜出口每吨只有200多元利润,现在内销的黑蒜每吨利润最高可达4万元。

  从全省看,受出口形势不好影响,我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耕耘。今年1-2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比出口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

  新常态还给区域发展带来机遇。2014年,金乡县的综合考核已连续四年位居济宁市第一方阵,提前一年完成了市里下达的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支撑金乡较快发展的是工业,工业快速发展依托园区建设,园区建设的亮点是基础设施配套。

  新常态下需要加大投资,金乡抓住机遇,在23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投资27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配套;新常态下企业更重视环保,园区投资3.5亿元建设公共排污系统,投资1.8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比企业单独建设减少成本30%;企业进园区更看重产业链对接,化工园区以管道连接上下游企业,济矿民生的煤炭油是黑猫炭黑的原料,前者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后者的生产线上。

  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的金乡,引来了石墨烯等27个高端化工项目。总投资51亿元的高科技尼龙生产项目,是留美博士刘修才拒绝美国几个州的邀请后,来金乡落户的。目前金乡正以化工园区等三大园区为引领,打造千亿级产业园。

  保持状态

  主动循着市场规律走

  在新常态下,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确认识新常态,就要保持一种“市场”状态,把握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市场规律。

  当前国内造船行业产能过剩,一些地方的造船企业成片倒下。然而荣成的涉船企业造船与修船并举,造船订单不足,修船订单来补,43家企业没有一家倒闭。其中,黄海造船厂在2014年还取得1.7亿元的利润佳绩。

  荣成造船业这一局面,来自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自觉的经济规律意识。几年前正是造船市场红火之时,荣成市提出“修造并举,错位发展”,鼓励造船企业同时兼营修船。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一是认识到无序竞争会导致造船业走下坡路,二是造船多了,需要更多的修船企业。依靠这一战略,荣成造船业正从容应对去年底以来的产业低谷。

  “新常态就是通过消化前期的刺激政策,让经济恢复到按经济规律办事,更需要市场意识。”荣成市长江山说。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呈现差异化特点。跟着市场走,要善于挖掘差异化带来的潜在市场需求。

  当前,国内造纸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许多大型造纸企业经营困难。然而龙口玉龙纸业有限公司却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稳居烟台市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玉龙的成功源于精准的市场定位:产品在国内有需求缺供应,市场需求量还不足以让大型造纸厂专门为此上生产线,产品有技术门槛又使小企业进入不了。

  在这个定位指导下,玉龙在国内首家研发轻型纸系列,打破了进口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将轻型纸价格由每吨1.6万元降为5000元。目前轻型纸的国家标准,就是以玉龙的生产标准为基础制订的。为更好做细市场的“差异化”,玉龙与世界上著名的特种纸生产商集团合作,双方将于今年进行二期合作项目投资。

  精准定位,打造新特优产品,目前正成为我省轻工、纺织等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围路径。根据省政府出台的相关计划,到今年末,六大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

  新常态下我国企业正大规模走出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要按照生产成本最低化原则,精心打造原料供应、劳动力等每个环节。

  魏桥集团与印尼企业合作建设的200万吨氧化铝项目,目前正在印尼加紧施工。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建成投产。魏桥选择到印尼建厂,一是其所需要的铝土矿主要从这里进口,近年来印尼逐步收紧铝土矿出口政策,加之长途运输,加大了生产成本;二是随着经济发展,我省用工成本增加,现在魏桥集团工人的平均工资在3500元左右,而在印度尼西亚招收一个研究生月工资也就2000元左右。

  据了解,2014年全省对外投资增长14.6%,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增长25.1%。这正是山东企业按照生产成本最低化原则趟出的市场化路子。

  审视新常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例如转方式调结构和创新驱动问题,我们已提出多年,也已努力做了多年。如果说过去几年资源和环境对旧的发展模式还有一点容纳空间的话,在新常态下,从各地的发展表现来看,我们已经到了不转调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地步。

  新常态正倒逼我们转型发展。这是一个严峻挑战,更是一种重大机遇。我们应正确认识新常态,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牢牢抓住这一机遇。

责任编辑:刘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