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大省面临的改革之困 人员分流是最根本的问题

2016-05-22 09:52:00 来源:济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盐业专营历史悠久。对山东而言,尤为突出——历史可以上溯至2000年前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管山海”之政,而汉朝明确提出“盐铁专营”。时至今天,盐业专营的历史即将改写。

  作为产量和消费量大省的山东,面临的改革之困更为突出。盐业改革的困难,从国家层面看主要为价格和安全两方面,而其背后的盐业管理和政企关系及人员分流更为棘手。

  体制之诘 运动员和裁判员

  5月19日,山东省盐务局(省盐业集团)召开新闻通气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是中国盐业专营体制下,所有地方的共性。位于济南东郊饭店的省盐务局门口,就悬挂着两块不同的牌子。

  “政企合一”的体制曾经饱受诟病,也是社会呼吁改革的动刀之处。食盐生产企业产出的产品不能自主进入市场,必须由省盐务局分配生产计划,盐业公司将食盐分包成小袋食盐,过程中附加包装、运输等成本,按照规定销区批发价格提供给零售商。

  这样的体制被人解读为:盐业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盐业专营也被界定为“垄断专营”。据相关媒体公开报道,食盐区域专营之下,作为生活必需品、人体必摄品的食盐,“几经转手后价钱翻了10倍”。

  价格之问 盐价下降还是抬升

  打破食盐生产批发区域限制、改变食盐政府定价机制、放宽工业盐运销管理、改革食盐储备体系——国务院日前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将使专营体制下食盐价格和供应产生根本变化。

  改革能否改变“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放开之后,面临的是食盐价格和食盐安全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食盐价格下降,是很多人的乐观预测。但事实如何?目前山东省每年用盐量100万吨就可满足,但目前拥有的9家企业全部产能达到500万吨。这样的市场供应量一旦不受约束冲向市场,可造成短期内价格下降,但长远来看,也会因为“盐贱伤企”,一些无效供给产生,导致企业开工率不足或关闭。

  有人估计,改革缩短流通环节,价格会有明显降低。在当天的通气会上,省盐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放开食盐专营,让生产企业直接进入流通所造成的价格大幅波动,是管理部门不愿看到的。

  安全之忧 监管变弱还是加强

  2015年,全国查处涉盐案件6.8万起,而山东则查处2.4万起。可见涉盐违法案件中,山东查处最为严厉。从另一个侧面看,食盐安全问题不可小觑。

  尽管公众对食盐垄断不满,但食盐还是生活必需品中相对便宜的。有分析人士认为,涉盐案件中,有较大比例是“非法贩卖”,食盐质量本身没有问题。恰恰是垄断导致的相对高价,让贩盐者感觉有利可图。

  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印发后,网友针对放开后的食盐安全进行讨论。理性质疑声音出现:为什么不能用管理其他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管理食盐安全?

  省盐务局也认识到,盐业改革将对盐业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改革之难 人员分流和机构剥离

  一旦启动食盐专营取消改革,随之而来的价格涨跌和食盐安全问题将由市场和监管给出答案。作为盐业大省,山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旧体制下的人员分流和企业关系的处理。

  全国具有盐务行政管理功能的人员达2万人,而山东超过2000人。在山东,省市县参与盐业专营的人员有1.2万人,江苏省有6000人,而浙江省仅2000余人。

  省盐务局局长孙树声表示,改革带来的人员分流和转移是最根本的问题。

  盐业公司性质多元,也是山东面临的问题。比如青岛市盐业公司属公务员编制,而滨州属参照公务员管理。盐业公司还有企业法人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从上到下,各级盐务局与盐业公司关系需理顺,人员需要分流。多元化的身份不可能进行一刀切,这才是改革背后的棘手问题。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