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的海青实践:茶园小镇产城融合

2016-09-20 08:54: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 本报记者 张国栋 宋 弢

  日前,我省印发创建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应是什么样子,“特”在哪,如何建?早在2014年,青岛市黄岛区海青镇就在区里部署下进行试点,探索特色小镇建设路径。地处三市四县交界、远离中心城区的海青镇用两年时间,初步打造出一个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宜居宜游的“茶园小镇”,他们的探索,给人颇多启示。

  围绕北茶做强特色

  打造特色小镇,关键在于找准产业,它不仅要定位独特,还要有可持续性。

  海青产什么?走进海青,答案即可明了。在这里,看不到传统工业项目,触目可及的,是一片片葱绿的茶园,一个个茶叶厂商。

  海青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南竹北移”战略的主要承载地之一,目前全镇茶园面积3万多亩,占全省1/10,是江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大田茶叶种植镇,海青茶也入围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作为镇域,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遵循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求“大而全”,只求“特而强”。深谙这一点的海青镇自试点起就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海青茶产业看起来小,但北茶特色鲜明,由于地处高纬度,越冬期长,昼夜温差大,海青茶被专家誉为‘清香、味醇、耐冲泡’,市场潜力大,要把‘小’做‘精’,把‘特’做‘强’。”镇党委书记李金国说。

  9月7日,海青茶博园内,新引进的全自动化茶叶生产线正紧张安装调试。投资方黄海发展集团董事长高树军介绍,这是国内最大的茶叶生产线,投资1500万元,10月投产后年产量可达50万斤。

  搞茶业也要遵循产业规律。海青有200多家茶厂,年产干茶200余万斤,但规模偏散偏小、缺乏龙头项目是一大瓶颈。破解之道,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黄海发展集团投资15亿元打造茶博园项目,就是培育这样一个龙头。另外,海青规划建设的20平方公里北茶国家农业公园,也已有43个项目落户。

  东有崂山茶,南有日照茶,多年来海青茶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产量虽大,但牌子不响。为破解“品牌之殇”,海青一方面联姻中国茶博馆、中茶所等“国字号”,提升海青茶品质,引进36个新品种。另一方面,注册、塑造“琅琊海青茶”的品牌形象,并将借黄岛区把“琅琊海青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之机,建立公用品牌认证体系,剔除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把海青茶打造成北茶精品,进行营销推广。

  “引进新品种、建设新园区、改进新工艺、策划新包装、打造新品牌、拓展新市场、塑造茶文化,力争通过这‘六新一塑’举措,实现茶叶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展。”李金国说。

  产城融合搭建集聚平台

  青瓦白墙,流水潺潺,竹林静幽,茶韵飘香……茶园风情和江南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行走海青,宛若在淡雅的山水画中徜徉。

  如果说特色产业是小镇的生存之本,那么人文风格就是生机所在。海青2014年就开始了“北茶古镇、静雅海青”的打造,镇长陈夕军介绍,驻地建筑外观融入徽派特色,两年来完成立面改造近8万平方米,在功能上突出产城融合,以项目为载体,把茶园布在驻地,使驻地成为园林。

  茶乡风情浓郁的北茶商街鲜明体现了这一理念。商街既是镇区的景观干道,也是茶产业核心区,目前一期已进驻商户200余家,全部建成后可进驻千余家,年交易额20亿元,成为北方最大的茶产品交易、工艺展示、文化交流和休闲体验基地。

  眼下的海青镇驻地,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区,而成为各类要素聚集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镇区吸引力。另一方面,商街、综合体等平台吸引着与产业相关的要素不断聚集。比如,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建设质量检测平台,供本地茶企免费使用。再如,北茶商街引入安溪铁观音集团参与运营,将海青茶嵌入铁观音的全国营销体系。

  “通过要素聚集做大产业,实现就近城镇化,原地职业化,是海青正在探索的镇域发展路径。”李金国说,通过小镇及各类项目建设,土地规模流转,农民家门口务工,在村不迁、户不搬、人不散、城镇化同时,初步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原地职业化。去年来,外出人员回乡就业创业的达2000余人。

  建设特色小镇耗资巨大,钱从哪里来?李金国说,黄岛区实行“新区主导、镇街主力、企业主体”的模式,选择能力较强的区属国有企业参与,与海青合作的就是黄岛发展集团,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至今区、镇两级投入3亿多元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超70亿元。

  让一产和三产深度融合

  特色小镇“特”的不只是产业,从根本上说,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定位,走出独特的发展路子。

  海青镇以农业为主,建设特色小镇不能脱离这个现实,还应牢牢立足这个现实。“海青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使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直接跨过第二产业,实现一产和三产深度融合。”李金国说。

  特色小镇,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和穿透力。“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名之海青。”海青镇自古是南北海陆交通驿站,是人文交融荟萃之地,目前海青正着手恢复古驿站,挖掘驿站文化。同时,引进机构设立国学体验基地,打造乡村题材影视文化基地,借以推介茶文化和旅游品牌。“我们很多产业项目,都兼具文化、旅游功能。”陈夕军说。

  9月8日,碧雪春茶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传村,遗憾地谢绝了又一家旅行社的生意,“这几天的接待都满了,看来得提高接待能力”。北方罕见毛竹,而李传村把茶厂开在了一片毛竹园里。在这里,游客可以赏竹、品茶,体验亲手炒茶和美味茶餐,上半年就接待了近万游客。

  为延伸旅游业链条,海青将全域102平方公里规划为公园,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主线,打造“两天零一夜”休闲度假目的地。目前,大美海青、杜鹃谷等旅游项目都在紧张建设。大美海青项目董事长王金华介绍,项目涵盖了山野庄园、特色民宿、民俗村等要素,全部建成后日接待能力可达2万人。

  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需要良好生态。海青紧紧围绕茶这个主导产业部署项目,不引进一个工业类项目,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

  特色小镇建设要立足当地优势,还要放眼镇域之外,善于借势。东去15公里,就是近年新建设的董家口港,海青抓住董家口建设3亿吨大港的机遇,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合作,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园,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服务业,目前园区已引进十九冶集团等7个税源项目,落户6家企业,年内可实现税收3000万元。

  镇域经济和居民生活迅速提高,佐证了海青模式的成效:去年,海青完成财政收入6610万元,增长26%,今年仅上半年就过亿元,同比增长207%。去年以来,全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净增1.6亿元,户均增收过万元。

责任编辑: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