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频道 > 银行 > 正文

2018银行理财市场“主角”之争

2018-12-24 11:12: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24日讯 黄琳(化名),51岁,工作稳定、生活安逸,闲暇时喜欢参加投资交流活动,与通胀“赛跑”,更喜欢“捕捉”高收益。

  “真的很难熬,今年仿佛市场上所有的投资热点都被掐灭。”对于黄琳来说,2018年是其理财生涯中较为“痛苦”的一年。

  黄琳对记者细数起自己的理财烦恼:“今后银行理财不保本了,本就不高的收益也不断下降;年初时,理财顾问推荐买入的几款基金产品至今还亏着;也曾买过宣称月利率能高达30%的P2P网贷理财产品,结果没两个月平台就‘爆雷’了。”

  而这一年,对于在股份制银行从业多年的理财高级经理老葛(化名)来说也“不平静”。谈及2018年理财变局,一幕幕“剧情”浮现在他脑海:保本理财的“告别演出”、结构性存款的爆红、智能存款的年末大戏……

  2018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金融新规相继出炉,银行理财市场巨变。下一个“主角”会是谁?净值型产品或许是个有力的竞争者。

  保本理财逐渐退场

  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主要还是因为货币政策稳健略偏宽松,资金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不断走低。

  拥有时不曾珍惜,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4月27日,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这标志着银行保本理财时代的即将落幕。

  看着银行保本理财渐行渐远,黄琳觉得有些“不舍”。曾经,保本理财也一度是她的所爱,但在高收益诱惑之下,她决然转身走向P2P理财。如今,“受伤”之后,才觉得保本理财的“珍贵”。

  记者与黄琳最初相识于年初的一场理财投资讲座。那时,资管新规还没出台、银行理财还承诺保本、P2P网贷还没爆雷、比特币没有“崩盘”……谈起自己的理财心得,黄琳喜形于色。

  据黄琳称,她买过很多理财产品,也炒过股。她平时闲暇最愿做的事就是和同事唠嗑,交流些理财产品收益情况,哪里有新的投资机会等,偶尔也会上网查询一些财经要闻。

  “钱喜动,不喜静,得不断投资折腾才能越赚越多,要养成理财意识,天天把钱放银行是挣不到钱的。”黄琳笑言。

  在那天的讲座现场,黄琳告诉记者,“保本理财收益率太低,前两天看同事买了一款网贷产品,月利率高达30%,听说半个月就挣了近1万元。后来,我也买了一些进去。”

  老葛回忆起年初时的情景也感叹道,“每年岁末年初,都是揽储压力最大的时候。为了能更多吸储,我行那段时间的半年期保本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能达到4.1%至4.2%,比现在高很多。但是,即使这样也不是很好卖,很多客户还是愿意购买年化收益率在20%至30%的网贷产品。其实,不少网贷产品有很大风险,甚至有些平台并不合规。”

  谈及P2P的风险,黄琳犹豫了一下,“我也知道这些高收益率的P2P网贷产品有风险,但总觉得自己不会是接最后一棒的人。看同事都买了好几万元,付息都很正常。”

  “在市场上没受过挫,就不会觉得痛,意识不到高风险‘高’在哪里,只有退潮才知道谁在裸泳。”老葛对记者称。

  据老葛回忆,“年初时,买一款年化收益率5%以上的理财产品很容易。但现在想要买到就很难了,甚至4.5%以上的理财产品都不多见,更不要说是保本型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何一路走低?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跌主要还是因为货币政策稳健略偏宽松,资金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不断走低。未来1至2年时间内,银行理财收益率仍会处在下降趋势或是在低位徘徊。”

  根据融 360 大数据研究院数据监测,在 2 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近期峰值 4.91%后,已连续9个月下降。截至11 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 4.4%,环比下降 8个基点,为 2017 年 6 月以来的最低值。

  近期,记者在银行再次遇到了黄琳,此时的黄琳正在办理银行理财业务。黄琳告诉记者,“当初买的P2P理财到现在本金也没归还,幸亏当初买得少。”

  “听说有同事亏了十几万元,早知道还不如买银行保本理财,真后悔当初贪心,忽视了风险。”黄琳感慨道。

  结构性存款“补位”

  资管新规明确提及保本类理财产品不符合资管产品定义,但与此同时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需求程度仍然较高,而当前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即是结构性存款。

  保本理财没了,结构性存款火了!

  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保本理财占比自今年3月起逐月递减,融360监测数据显示,6月保本理财发行量为3114款,占比为27.51%,较3月减少5.34个百分点。

  而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之一,结构性存款成了银行理财经理的“新宠”。

  “之前没有想过结构性存款会热销,也很意外。资管新规落地后,所在行便开始要求我们主推结构性存款,很多以前流失的客户也纷纷回来点名要买这个。”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小刘(化名)称。

  融360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共有8家银行发行311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相比4月增加了194款,环比增加166%。

  在老葛看来,“结构性存款的暴增,一部分原因是受资管新规、P2P行业爆雷的影响。”

  据老葛称,一方面,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但多数理财投资者依然有着向银行寻求保本理财的思维惯性,内心潜藏一定不安感。而结构性存款能够兼顾保本及高收益,恰巧是最合适替代保本型理财的居间过渡产品。

  “另一方面,特别是6月初开始P2P行业的爆雷潮,不安消息的堆叠放大了老百姓内心的恐慌,形成羊群效应。据我所知,那时,甚至很多机构客户将资金从信托、私募等撤回,回流到银行。”老葛告诉记者。

  普益标准研究员陈新春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明确提及保本类理财产品不符合资管产品定义,但与此同时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需求程度仍然较高,为此银行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填补这块市场空缺,而当前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即是结构性存款。”

  某国有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张磊(化名)也对上述现象深有感触,“今年揽储及营销压力比往年缓和很多,以往每次去企业拜访时,底气是不够的。毕竟与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产品相比,我们除了安全性高一些之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收益率较低。但信托普遍能达到8%以上,甚至部分产品能到10%。但今年企业普遍比较惧怕风险,而结构性存款的安全性反而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某拟上市公司投融资负责人张华(化名)在谈及当时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原因时称,“6月份时,每天打开手机总能看到哪家公司资金链断裂,又有哪家P2P平台倒闭……而那时恰巧企业有一笔闲置资金到账,资金投向成了问题,心里战战兢兢。”

  “不仅要保证企业资金的绝对安全还要尽可能获取理财收益。在当时那个节点上,可供我们选择的理财产品并不多,我们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对比筛选,也与很多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都沟通过,思来想去,最后还是选择了结构性存款。”张华无奈地表示。

  老葛认为,“结构性存款的爆发其实还有另一层面的因素。从银行角度看,出于利益的考量,银行会有意识地去主推结构性。”

  “因为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来说还是存款,对银行而言,发行理财产品揽储的成本明显要高于发行一款结构性存款。再加上社会上资金纷纷回流到银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银行的营销及揽储难度,银行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不必再一味依靠拉高理财收益来揽储。”老葛解释称。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2万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了43.84%。

  然而,9月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新规”)的落地,阻挡了结构性存款一路狂奔的步伐。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0月份全国中资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98867.96亿元,环比下降2.34%,同比增长43.24%,8月、9月连续两个月突破10万亿元规模之后,再次回落至10万亿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中资大型银行和中资中小型银行的发行规模增幅也开始分化。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26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76万亿元;9月末,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42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7万亿元。就环比增幅来看,大型银行增长5.2%,中小型银行则减少0.9%。

  “理财新规在发威。”老葛告诉记者,一是“假结构”盛行,个别银行以“保本”为噱头进行宣传,设置一些接近于100%触发预期的假结构性存款;二是有些发行银行尚不具备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质。

  在严监管下,部分中小银行陆续停止发售结构性存款产品。“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就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坦言,以目前很多中小银行的衍生品交易能力来看,离申请资格确实还有一定差距。

  数量明显减少的同时,收益率也较之前降低,结构性存款逐渐“退烧”。

  黄琳也对记者抱怨称,“现在结构性存款确实不好买,跑了好几家银行发现收益率都不理想,有些收益高一点的还是限量供应。”

  智能存款搅动“存款江湖”

  强监管之下,“假结构性存款”的发展得到限制,而大额存单在今年进一步放开了利率上限,有望承接20万元以上的结构性存款的投资需求。

  临近年底,大额存单成为传统商业银行的揽储利器。

  客户经理小刘告诉记者,“目前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普遍在3.98%左右,而大额存单如能存满3年每年利息都按照4.18%支付。”

  目前,央行确定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活期存款利率0.35%;定期存款中整存整取三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分别为1.1%、1.3%、1.5%、2.1%,三年为2.75%。

  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目前该行大额存单根据起购金额不同,设置不同利率。“现在大额存单3年期产品利率会比较合适,20万元起利率为3.85%,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40%;30万元起为4%;50万元起为4.13%;100万元起为4.18%,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52%”。

  融360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监测银行的大额存单各期限平均利率为:1年期2.269%,2年期3.18%,3年期4.162%,较10月份略有上升。融360分析师称,之前结构性存款由于没有利率上限,得到一段时间的火热发展。但强监管之下,“假结构性存款”的发展得到限制,而大额存单在今年进一步放开了利率上限,有望承接20万元以上的结构性存款的投资需求,成为推动利率双轨制并轨的重要产品。

  老葛对记者分析,“银行普遍偏好更稳定、期限长的存款,发行大额存单能够提前把资金锁定一个较长的期限。而结构性存款及理财产品大多期限偏短、流动性较大,对银行而言自然希望能够拥有更为稳定的资金流。另外,虽然今年银行在揽储压力上普遍有较大缓解,但临近年底面临考核指标,也存在部分银行及网点会推一些较高收益的产品来加大揽储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末揽储大战中,民营银行成为“黑马”,一批智能存款产品横空出世,多数年化利率可达4%,远高于传统存款产品。

  “智能存款从收益及灵活性上确实都更具优势。”老葛称。

  一位民营银行人士对记者解释,“智能存款是一种比传统定期存款更便利的存款服务,既有活期的灵活性,又有定期的高收益,随存随取、普遍利息能达到4%以上,而且起投门槛低仅50元整。”

  对于这一业务模式,联讯证券宏观组曾在研报中指出,智能存款之所以可以实现短期限内的高利率,诀窍在于“期限错配”和配置资产的高利率。就是用“资金池”让定期存款“活期化”。比如,消费者存入一笔智能存款,它就进入一个3年期的定期存款“资金池”,假如市场能接受的3年期资金利率是4.5%,如果在3个月时消费者要支取本息,这笔定期存款的收益权就会被转让给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将本金和4%的利息支付给消费者,等到3年到期时可以获得0.5%的利差。

  就此,《国际金融报》记者也曾多方咨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项业务在监管层面还处于灰色区域。

  据相关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智能存款产品已迎来窗口指导,央行已约谈部分银行、第三方互联网销售平台等机构。

  虽未直接叫停,但《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民营银行开始调整智能存款产品,实行每日销售限额管理,有的民营银行甚至已暂停存入。

  微众银行APP显示,“智能存款+”产品限时开放,2018年12月20日之后将无法买入,已存资金取出不受影响。

  在苏宁金融APP上,苏宁银行页面中已将可随时存取的“升级存”产品悄然下线。苏宁金融客服人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升级存”产品最近已售罄并下线,目前仍未接到通知说何时恢复购买。

  另外,众邦银行“众邦宝”、网商银行“定活宝”开始实行每日限额销售。

  那么,在智能存管之后,谁又能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下一个“主角”?多位业内人士给出同一个答案:净值化产品。

  资管新规落地以来,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成定局,各银行纷纷展开传统理财产品向净值性产品转型的探索。何时能够异军突起,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韩黟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