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3年地名商标之争划上句话“海阳”商标重回海阳

2014-04-17 08:47: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记 者 吴洪斌 隋翔宇 通讯员 吕连兴 报道

  本报海阳4月16日讯 今天上午,海阳市工商局发布消息,被省外厂商注册的12件“海阳”商标,被国家商评委全部撤销。这标志着这起国内罕见的地名商标之争画上句号,“海阳”商标使用权重回海阳。

  “我们种的明明是海阳绿茶,但以前就是不能用这个名,感觉很委屈。”获悉这个消息,海阳茶商钱树国很高兴。他所经营的合作社有60亩茶园,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今后,“海阳”商标将免费提供给像他这样的当地企业和农户使用。

  “海阳”商标之争始于2008年。其时,海阳市迅速发展的毛衫行业试图注册“海阳毛衫”商标,却因该商标已被注册而失败。随后,“海阳绿茶”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工商部门随后的调查显示,从2003年到2011年,共有12个“海阳”商标在广东、浙江等地被注册,涉及绿茶、毛衫等多个领域。其中绿茶等9个商标申请人为同一自然人,且注册领域与海阳市特色产业高度吻合。

  地名作为商标的问题,我国《商标法》第一章第十条有明文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

  “海阳”是否符合例外之规定,成为核心问题。国家商评委最后在裁定书中认定,“海阳”一词在汉语中除作地名之外,并无其它特殊含义。

  为了拿回这两个字,海阳市前后耗时近3年。此间,相关产业颇受影响,这从“海阳白黄瓜”与“海阳绿茶”不同发展轨迹中可窥一斑。2008年注册地理证明商标以来,海阳白黄瓜种植示范区由2个镇发展到6个镇,带动农民增收近6000万元。而在同样的时间段,海阳绿茶产业虽在崛起,但由于不能使用“海阳绿茶”统一名称,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耽误了发展的黄金期。

  谈及此事的教训,海阳市工商局副局长吕伟反思说,海阳毛衫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小有名气,但一直到前些年才想到注册商标,如果能及早注册,对方或许就无机可乘。“这对知识产权保护是一种提醒,事后补救固然可喜,但事前利用和保护更需加强。”鲁东大学法学院博士吴万军认为。

责任编辑:刘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