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金融机构应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鲁网10月30日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如今,“乡村振兴”连同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家战略之一。中央提出的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改革发展方向,为致力于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都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在中央的大力推进和金融机构的努力下,目前金融在助推乡村发展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显示,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元。
成绩固然喜人,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国内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仍难以满足,供求配比失衡,相对应的金融服务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元,农村金融发展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基于此,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着力点也更为清晰,即信贷投向应更侧重于对土地经营主体的支持。报告还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一方面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8.360, -0.36, -4.13%)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
当前,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多样,不同类型农户的金融需求也具有显著差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对农户类型加以细分研究,推出符合其发展阶段需求的产品。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对金融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增加尤为重要。
因此,金融机构应在严格风控的前提下,针对“三农”发展的痛点,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因地制宜提升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为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输血”,从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经济日报)
- 浙商银行济南分行:数科贷“贷”动企业转型升级 助力新质生产力崛起2024-05-23
- 山东中行提升支付便利化取得新成效2024-05-20
- 威海市商业银行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024-04-30
- 寿光农商银行:用优质金融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情怀银行”2024-04-16
- 深化同业强强联合 打造“银银”合作典范 泰安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泰安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4-04-02
- 中国建设银行公布2023年度经营业绩2024-03-29
- 情系老人上门服务 恒丰银行济宁嘉祥支行扎实落实适老化金融服务2024-02-04
- 民生银行济南舜华北路支行贴心服务老年社区活动2024-02-02
- 积极服务民营企业 恒丰银行济南分行与蓬莱商会开展合作2024-01-31
- 山东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方案推介会在济南成功举办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