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借壳市场生态悄然生变

2019-07-02 10:37: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证监会日前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称《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核心内容是对借壳条件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不等于壳公司就迎来了“春天”。在IPO常态化、退市常态化的背景下,经营业绩差、资不抵债、被ST等壳公司的价值已大不同以往,炒壳、囤壳的风险也高于过往。

  过去,“上市难、退市难”,使囤壳变得有利可图,炒壳之风盛行,遇上牛市,壳价水涨船高。一旦壳被市场看成稀缺资源,就容易滋生交易乱象。

   监管历来保持高压从严态势,坚决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忽悠式”重组、盲目跨界重组等市场乱象。制度调整、重拳出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壳市乱象。有专家呼吁,根治A股壳市“顽疾”必须从“源头”考虑,即普遍推行IPO注册制。只有大幅降低IPO成本,才能让垃圾股的壳资源分文不值,投资者才会“用脚投票”,不再参与炒壳赌壳的冒险游戏。

  诚然,距离A股普遍推行IPO注册制尚有距离,但壳市生态已悄然生变。一是IPO发行步入常态化,缓解了“IPO堰塞湖”现象。排队时间的减少使得一些原本希望借壳上市的企业转道IPO。

   二是退市步入常态化。2001年2月,证监会发布完整而具体的A股退市标准,后来又多次修改完善。近年来,强制退市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2家,2018年4家,2019年已有4家。需要强调的是,2019年暂停上市的企业数量已达9家。同时,强制退市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去年中弘退成为首只“面值退市”股。这无疑增加了炒壳、囤壳失败的风险。

  三是科创板IPO注册制先试先行。当“上市难”逐渐成为过去式,IPO成本下降,壳的价值亦不复往昔。

  四是监管升级,保壳成本增加。过去,一些退市风险公司改善主业的动力不足,为了规避退市,通过择时处置或购买资产,便可以在第三年扭亏为盈进而避免暂停上市,然后再亏两年,如此循环;处置资产这类交易往往是关联方来接盘,交易动机自不必说,关键是交易价格时常有失公允。强监管下,这类交易通常都会面临“灵魂式”拷问,有的交易最后只能选择终止。此外,通过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加大对各市场主体的惩罚力度,提高了违法违规的成本。

  因此,把修改《重组办法》简单地理解为会引发对小市值创业板公司和壳公司的炒作是片面的。有投行人士指出,创业板允许借壳某种程度是增加了壳的供给,对于小市值公司的价值而言并非完全利好。客观的逻辑是竞争加剧而不是机会更多。

  而且,不是所有的壳公司都具备重组的价值,很多都是“僵尸企业”、问题公司,重组时监管机构肯定会从严审核,通过不了只有市场出清一条路。有专营壳中介人士称,“壳交易能否顺利完成,除了价格外,壳方的资产质量是关键因素。有些公司财务上挂了很多应收账款,其实有不少根本要不回来;有些公司账上有很多预付款,一部分根本就是有去无回。这些都要特别小心。”

责任编辑:赵嘉伟